编辑: NaluLee | 2019-06-30 |
(七)回向支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等的一切善根,都愿与众生一同以猛利欲乐回向成为大菩提之因. 这是说,不把这些善根用于获得人天福报、证阿罗汉果,唯愿它成为大菩提之因,心中作意:积累的这一切善根都回向成佛,不求人天福报、二乘果位,唯求无上菩提. 大乘发愿和普贤愿王
一、大乘发愿
(一)大乘愿的体性 大乘愿是思维所希求的果而寻求彼果的心.具体来说,以善了知所愿境的智慧引发,即并非为一己之利发愿获得有漏法那样,而是以殊胜的智慧发起之后,内心希求彼果,并以词句念诵相应的愿文. 圭峰大师说: 心心希望佛果,不得高推圣境;
念念欲乐悲济,不得退屈自欺. (心心希求佛果,不得把此事高推于圣境,认为自己无分;
念念欲度众生,不自退屈.发起这样的欲心才是大乘菩萨愿.)
(二)大乘愿的功德 大乘愿是成就自他二利之因,一旦发起,不但在今生,未来其它世也能成办自他二利.即使没有以身语专门造作其事,仅凭这一愿心,为了如所愿那样实现,内心如是地希愿,则相应发愿之心,能在今生立即产生果报,并以发愿之力成办未来的一切义利. 对此再作一点分析:
1、大乘发愿是二利之因,因是种子的意思.譬如一粒种子播在地中,就会生发枝叶花果,同样,以大乘愿为种子,今生来世会不断地显现自他二利之果.比如,释迦佛由最初发愿的功能,生生世世修习波罗蜜多、成大菩提、普度众生,无量的自他二利都是由最初的发愿而来.
2、 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 ――这是《宣说文殊刹土功德经》中极重要的一颂,开示了唯心的妙谛.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以身语做到所愿之事,但只要按心中的希求发愿,以此愿心就能在今生、来世成办义利. 以一则公案来说明:以前佛和比丘僧到施主家去应供.有两个小乞丐,一个是国王种姓,一个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和眷属还没有受供养,所以他一无所获;
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受供后去乞讨的,他得到了很多甘美的食品. 他们两个下午在路上交谈,国王种姓的小孩说: 如果我具有财产,我会在有生之年把衣服、饮食乃至一切资具都供养佛和僧众,而且恭敬承事.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说: 如果我有权力做国王,我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的眷属们的脑袋.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它树的树荫都在移动,只有他所在的树荫丝毫不移动.当时,当地国王去世之后没有太子,要找一位具足福德的人做国王,人们到处寻找.有人发现这个小孩,虽然已经过了中午,树荫仍然纹丝不动,所以就唤醒他,请他继承王位.后来他按自己的心愿供养了佛和佛的眷属. 另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条交通要道上休息.马车快速奔来,压断了他的头颅,就这样死去了.(《普贤上师言教》) 公案中,国王种姓的小孩由一念善愿就成熟妙果.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发,不但有意识地常常发善愿,而且使愿的所缘境、所求、时间等各方面都最大化,由此就能让愿的作用和利益无数倍地增长.
(三)大乘愿的作用 具福德力的菩萨以愿力推动,将以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成办自他二利,其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述. 例如,阿弥陀佛的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法界摄受念佛众生.众生受到佛光的照触,身心顿时柔软.这种以光明做佛事的境界,都源于阿弥陀佛的悲愿.又如,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水,波扬无量妙音,池中的人可随自己的意乐听到慈悲喜舍声、波罗蜜多声、空、无相、无愿声等等,这种水能做佛事的妙用,也源自阿弥陀佛的大愿.总之,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量的音声、无量的报化身、无量的神通力、无量的名号功德、无量的净土庄严都是从愿力流现的.像这样,三世诸佛自利利他的无边力用都来自愿力. 从菩萨修道的历程来说,以愿的力量能摄受殊胜身,以此妙身恒时趣入布施、持戒等.所以,有愿摄持就能令修持善根相续不断. 我们的心本来清净,但无始的颠倒习气很难一时消除,所以需要经过多生多世地努力.在我们流转生死期间,不遇佛法的胜缘就会堕落.那怎样才能保证常遇胜缘修行不退呢?在外面找不到办法,唯独能依赖的是自己的愿力,只有在心中发大愿才有保证. 发普贤愿是修习大乘的核心,以愿恒时摄持悲智救度众生,行与愿互相资助,如车二轮,运行不息,直至菩提.所以修学大乘之初必须发菩提愿,这是决定义.《普贤行愿品》说:若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财宝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常为引导,直至菩提.所以发普贤愿是关乎生生世世自他二利的大事.在这个关口,有愿才能尽未来际坚持菩提行,无愿就像蒸沙不能做饭,大乘道一步也无法跨进.其它世间法――身体诸根、亲人眷属、财富地位都靠不住,都要舍弃.能够一切生引导我们的只有普贤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