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 2019-06-30 |
(四)大乘愿的分类 胜解行地有很多种发愿,在此阶段还没有证得法界遍行义,基本情况是观见轮回的过患后愿求息灭,心缘功德后希欲修持,以此发愿:愿我未来为利有情能如是如是成就等,分门别类有众多发愿.证入初地后,发起广大的十大愿.从此,乃至证得究竟菩提之间,在二到十地,发愿会辗转增上,逐渐广大、超胜、清净. 可见,发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有从狭小到广大、从肤浅到深入、从浮泛到切实的上升过程.《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在因地经过五劫时间精勤求索,才结得四十八愿,这绝不是泛泛悠悠、有口无心之事. 我们初学者在胜解行地发心随学诸佛菩萨,心开始缘愿文熏习,这是最初的发愿.随着修行增上,发愿会日益深广、切实,愿增上了又推动修行增上,像这样,愿和行彼此资助,如车二轮辗转上进,直至无上菩提. 除了原则性的发愿之外,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环境、自身的因缘条件,通过智慧仔细观察,逐步形成具体、切实的愿.所以既要有原则性的发愿,又要有具体、切实的发愿,这样逐步前进,才形成如海的大乘行愿.
二、特说普贤愿王 在普贤行愿中圆满含摄了佛子的深广万行及熏习一切菩萨道次第的因果,所诠义极为深广,超胜其它一切愿,因此称为大愿王. 从种类上说,佛陀稀有行为的亿万江河都汇归于普贤愿海,最极广大;
从次第上说,自胜解行地开始,诸如依止善知识、皈依三宝、断恶行善、出离心、菩提心、六度四摄等所有的发愿都汇归普贤行愿,最极圆满.或者,不论增上生或决定胜的发愿,自利、他利的发愿,相应观现世量境界或相应净见量境界的发愿,净治有情世界或器世界的发愿,深观或广行的发愿等等,都摄于普贤行愿中,无不具备.从称合本性上说,普贤愿称法界心、极法界量,横说,尽十方、遍法界、极微尘数等;
纵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普贤愿终无有尽.心性本来横遍竖穷,称合心性之量发起普贤愿,超胜一切,由以上的原因,普贤行愿成为愿中之王. 发愿是极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善行妙果都源于发愿,没有愿力就不会有实行和果证,而且由发愿上有差别,导致心态、行为、得果上也大有差别. 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不懂得发大愿,所发的只有下劣、狭隘、短浅的愿.比如问世间人: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回答是五花八门的,有些想做官,有些想赚钱,有些只求温饱就行,有些梦想做某领域的专家,有些梦想当宇航员登月,有些想做坛健将,有些想像徐霞客那样踏遍天涯…….一般人受迷乱习气蒙蔽,做梦也没想过要发普贤行愿,更不必说听闻、思维、读诵、发愿,连 普贤行愿 四个字也没有福报见到,就像盲人不见太阳、蚂蚁不知沧海一样.我们有幸能听闻、学习普贤行愿,还能日日读诵、发愿,这不是世间人可比的.如果前世没有深植善根,怎么能听到华严经王的精髓――《普贤行愿品》这样最广大、光明、清净的文句呢? 世间的种种修炼家,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比如希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飞行虚空等等,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普贤行愿.虽然和普通人比,他们也想超越常人的境界,但毕竟目光短浅,连出离生死的愿也没有,更何况说发普贤愿. 小乘人只求自己断烦恼解脱,随这样狭小的愿走也是迂曲的路,并不是最直接的菩提路.他们证了阿罗汉果,还要回小向大发普贤愿才能证入大方广的法界.当年佛演说华严大教时,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听了都如盲如聋,可见法义高深,非阿罗汉的境界所及.这是专为四十一种地位的法身大士演说的大法,只有证得法身才能真正领会.我们现在有缘值遇,又有信心受持,这是莫大的善根因缘. 发愿大有讲究,能在发愿方面细致观察,学到发愿的方法,利益就很大.万法唯心造,心是根本,心大、愿大,果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