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被控制998 | 2019-07-01 |
地震震级采用震级M,其中仪器测定地震依据国家标准GB 17740《地震震级的规定》确定,历史地震依据Ms震级确定;
破坏性地震同时存在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时,采用宏观震中位置. 6.2.2 地震震中分布图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分别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和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应包括震级大于等于最小完整震级且小于M4.7的地震事件;
2. 注明资料起止时间;
3. 标注重要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发震日期;
6.2.3 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区域地震资料完整性;
2. 区域地震活动成带、丛集、弥散、重复等空间分布;
3. 区域地震震源平均深度,以及地震密集带震源深度分布;
4. 区域地震活动强度与频度特征,以及区域范围涉及的主要地震统计区地震活动随时间变化特征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 6.2.4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搜集、增补本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
2.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性质及分区等特征;
3. 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 6.2.5 目标区地震影响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搜集分析对目标区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
2. 选用本地区适宜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目标区地震影响烈度;
3. 编制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等值线图,分区给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 6.3 地震构造 6.3.1 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搜集区域地层、地质构造等方面的资料;
2. 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
3.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4. 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应反映大地构造分区、构造层、主要断裂等内容. 6.3.2 区域新构造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搜集区域新构造时期地层与地质构造资料;
2. 应编制区域新构造图,分析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
3. 分析新构造运动特征;
4. 分析新构造与地震的关系. 6.3.3 区域断裂活动性评价,应符合以下要求: 1. 搜集区域断裂活动性资料;
2. 编制主要断裂活动特征一览表,宜包括断裂走向、断裂带长度及其区内长度、断裂带宽度、断裂活动性分段、最新活动的性质与产状、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依据、断裂及其附近破坏性地震、断裂到目标区的最近距离等内容;
3. 应对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且展布和活动性依据不充分的区域性断层,补充相应调查工作,每条断层应有不少于1个反应该断层活动性的可靠地质证据的观测点;
4. 分析区域主要断裂展布、最新活动时代、断裂性质和运动特征、断裂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地震的强度及活动期次等特征. 5. 对控制区域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进行详细的论述. 6.3.4 区域地震构造图编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第四纪以来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分段,并区分活动时代、运动性质与产状;
2. 第四纪主要活动褶皱,并区分活动时代;
3. 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地表破裂带;
4. 第四纪以来活动盆地及其性质;
5. 新近纪以来的地层;
6. 新近纪或第四纪以来的地层等厚线;
7. 第四纪岩浆岩;
8. 破坏性地震震中位置,并标注重要地震的震级与发震时间. 6.3.5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分析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特征、断裂活动特征等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评价区域地震构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