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被控制998 | 2019-07-01 |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个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馈(kuì) 广袤(mào) 思忖(cǔn)令人目眩(xuán) B.怪诞(dàn) 畏葸(xǐ)濒临(bīn)繁文缛节(rǔ) C.埋怨(mán)? 裨将(pí湍急(tuān)撒手人寰(huán) D.夙愿?(sù) 杜撰(zhuàn)? 怪癖(pì少不更事(gē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谬种 尘芥 训熟 百无聊赖 B.搭讪 蹙缩 炮烙 见风使舵 C.唾弃 草窠 歆享 揣揣不安D.牲醴 湎怀 倔强 踌躇满志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宋人画雪常不用铅粉,把背景用墨衬黑,一层层_留出山头的白,树梢的白,甚至花蕾上的白,虚实映衬,意境悠远. ②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A.而是 点染 星汉 如梦如幻 B.总是 浸染 星云 如诗如画 C.却是 绘染 星光 诗意盎然 D.只是 渲染 星斗 诗意朦胧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 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 生活中的法律 电脑音乐制作 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 返本开新 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C. 蛟龙 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写离愁闲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多写国恨家仇,词风凄恻哀婉. B.《战国策》是一部反映各国社会风貌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重大活动的国别体史书,经过汉代刘向的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是其中的名篇. C.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D. 金陵十二钗 是《红楼梦》里太虚幻境 薄命司 里记录的南京优秀女子,金陵十二钗正册包括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秦可卿等十二位女子,她们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钗》也是名著《红楼梦》的别名.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林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牛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 黄 、 老 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 发明黄老道德意 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 王天下者有玄德 ,什么是 玄德 ,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 玄德 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皇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 《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 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