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没心没肺DR | 2019-07-06 |
最初的教学是与生活混为一体的,由于后来出现了专门的学校、教师,教学也越来越与生活相脱离了.而这样脱离对于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却也造成了很多麻烦.不少学习好的学生从学校出来后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生活.于是教学与生活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这样的问题始终是教育上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外也是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以便于学生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比如,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刚建国的时候,也是特别强调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然而走向了一个极端,导致了科学知识水平不高,后来经过改革,重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提高了教学质量,染而又走向了脱离生活的极端,之后一直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反复的改革,但是总不免顾及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而在我国关于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的关系问题也一直存在着同样的困惑.有时过于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而有时又太过于注重生活实践,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教学,甚至否定学校存在的意义.在我国刚建国的时候,强调教学要与生产相结合,于是出现了后来的开门办学等等,过于极端的行为,在发现这种做法的极端错误之后进行纠正的同时又进入了一个太过于强调学校教学的境地,以至于不少人都在反映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有人把它归结为应试教育的结果,于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而关于教学回归生活这个话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简而言之,这些都是关于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具体体现.关于教学与生活的问题,关键的不是要不要教学或者要不要生活,而是如何能够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适应社会对其的需要.
一、教学的起源 从总体上看,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经历了从直接同一,到逐渐分化,再到走向统一的过程.原始社会的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它是在生产劳动过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是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这个时候的教学也不是我们现在严格意义上的那种师生互动的教学,但是已经具有了它的雏形,有教者、学者,而这一切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教学是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是密切相联系的.只有当发展到奴隶社会的时候,由于生产力的提过,才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于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了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形态,至此,学校的教育教学才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脱离开来,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这种脱离显得越来越严重,这样一种教学与生活的分合发展过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曾经历过.就拿封建社会时期为例,我国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在欧洲国家教学内容一般为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和生产劳动,社会日常生活所脱离的.当然这里一般指的是统治阶级所受的教育. ????????从最初的教育与生活混为一体到逐渐的分离,应该算是一种社会的进步,然而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脱离的不合理性,于是就开始了对教学与生活生产实践相联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并且在实践中也是不断的反复强调二者结合的重要性并且付诸试行,可是往往是走向极端,我国和国外的教育中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例如,在中国的五六十年代曾经出现了开门办学等思想以及学生上山下乡等活动,这无疑都是为了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而在国外的苏联也经过了几次较大的改革,以便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然而无论是我国,还是苏联,都走向了绝对,在纠正教学脱离生活实践的同时又导致了重视教学,也即过于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导致了对另一个方面的忽视,要么是完全取消教育和生活的界限,要么教育就游离于生活之外.无论强调哪个方面这都是不正确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做到学有所用,才是能为社会的建设作更好贡献的人才.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讨论这样的问题.在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想把教学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基本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始终.这也是针对我国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重知识轻学生情感体验的不足而提出的,目的是为将教学与生活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然而我们也要提防走向极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