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2019-07-09

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和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 问题设置的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及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要求学生学有所疑,有疑则求解,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激发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掌握围绕中心选材的手法. 2.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难点 1.个别段落和句子的理解. 2.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作用. 3.体会作者在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北京胡同图片)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季节,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的悲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和理解,其中,佳句名篇不胜枚举,你知道的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展示交流成果:佳句如王维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勃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杜甫的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刘禹锡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名篇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等等. 学生通过上述背景音乐和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浸在秋意之中;

通过调动以前的积累,获得的成就感会使他们对本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关于作者(幻灯片展示作家背景) 关于题目 故都――北京,点明地点, 秋――季节, 点明内容, 提问:为何不用 北京的秋 ? 2.配乐设置情境,提问个别朗读.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师提问: ⑴故都的秋的特点或全文文眼? ⑵围绕故都的秋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⑶为什么选取这几种景物? ⑷题目是故都的秋,为何文中多次提到南国的秋? ⑸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自由诵读,正音, 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围绕老师提问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讨论探究活动.举手发言展示成果. 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能引起学生对 故都 的关注,尤其是一个 故 字道尽了历史苍凉与厚重.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跨越时间的障碍,走进作者的艺术世界. 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已基本上感受到了作者之情感基调,并感知了内容,为理清思路奠定了基础. 当浓郁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进入意境时,对文章本身的阅读就显得有些迫不及待了.找准切入点,围绕激发学生思维、引起争论的问题开展讨论活动,调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细部探微 1.导入:所谓大师,就是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罗丹 2.细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秋景的段落,概括作者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哪几幅画面.分组研讨. 学生分组研讨,选代表发言,组员可补充. 鉴赏画面一:秋花蓝朵 重点写了牵牛花,怎样通过牵牛花写出故都的秋味? 鉴赏画面二:秋槐落蕊 表现了北国之秋的哪种特点,用了哪些方法? 鉴赏画面三:秋蝉残声 表现了北国之秋的哪种特点,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鉴赏画面四:秋雨话凉 讨论插入都市闲人对话的作用. 鉴赏画面五:秋日佳果 美的文章,仅仅是诵读还远远不够,需要精读,细读,仔细鉴赏揣摩,于是精读课文,品味意境的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