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 2019-07-09 |
四、实践运用 1.同学们可选取五幅画中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其他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说得快!看谁找得准!看谁找得新! 2.仿写练习. 教师下水: 《故都的秋》是一首好诗,反复吟唱,更感悟其神韵高妙. 《故都的秋》是一幅好画,多方观赏,愈领略其意蕴深远. 学生成果: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它在……它在…… 《故都的秋》是一碗香茗,细细品尝,更体会其清醇可口. 《故都的秋》是一杯佳酿,慢慢啜饮,愈享受其馥郁醉人. 领悟以景显情的鉴赏手法,并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基本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学生自评为主,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辅.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附: 学生自评表 内容???项目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得分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 整体感知 ? 细部探微 ? 实践运用 ? 合计 ? 收获与心得 ?
八、板书设计 总起 ①对北国之秋的感受 ②对南国之秋的感受 分写 记叙 ①秋花蓝朵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声 ④秋雨话凉 ⑤秋日佳果 议论 总起 ①对比南国北国之秋 ②热爱痴迷故都之秋 故都的秋 抒发神往眷恋之情 流露忧思落寞之感 内容: 手法: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景人合一) 九.教学反思 回味整个上课过程,我认为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本节课有这样一些优点: 第
一、注重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从品味语言入手,去解读全篇.体现了语文的语言性. 第
二、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 第
三、注重了诵读教学,通过诵读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身品味语言的精妙. 第
四、注重了课堂提问、合作学习,激发探讨兴趣,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中共同进步,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第
五、注重了讲练结合,完成课文学习的同时,能及时进行课堂练习和思维拓展. 对教学流程的设计是较为清晰的,但还有一些细节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第
一、课前学生预习不充分,对文本的内容不够熟悉,伤感悲凉,忧郁孤独的感情不能深透的领悟. 第
二、课堂上品读时间不充分,打乱了学生的接受心理. 据此,我想教学时应首先增设两个问题:1.诵读一二自然段,思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各有什么特点,先写南国之秋用意何在?2.品读最后两段,运用比喻把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对比有什么好处?解决之后,再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品读,然后,结合前面的问题,明确划分给各组,进行讨论探究. 第
三、鉴赏五幅画面的时候面面俱到,本来是想详说四个画面的,后来时间一紧,都是详的没有深入.今后上课我想尝试新的方法,把第一个画面讲透讲深,然后分四组让学生分别讨论余下的画面. 总之,我尝试按散文文体规律 形散而神不散 的教学思想去组织教学,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点上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现在静下心来反观发现,有的环节还是太过理想化,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对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关注才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效的整合文本资源和学生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再据此设计教学,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出现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的跑堂课现象,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开放的思维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