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 2019-07-11 |
就生命的循环而言,有同类与异类转生的生死循环,如分段生死及变异生死;
就生命的走向而言,有生命的提升与堕落,如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 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 在这芸芸众生之中,除了我们人之外,大都是无法自主的,只能被动地任由业力来推动,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处境殊堪怜悯.我们人贵为万物之灵、天地之心,有幸得到人身,拥有完整的表面意识――本能、感情、理性、智性、想念,应当珍惜人身难得,努力自我主宰,以得到生命的净化与提升,摆脱生命的轮回(循环),完成生命的究竟解脱.
一、物质与非物质 有关物质与非物质的区分,一般人通常皆以肉眼看得到与否,来区分物质与非物质.现今的科学界则更进一步以质量的有无,来区分物质与非物质,因此有些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如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已发现的分子、原子、中子、质子、电子、光子等,乃至科学家又进一步发现更细小的物质―― 夸克 ,虽然肉眼看不到,但因为它有质量,所以仍归属于物质的范畴.相反地,属于心灵的层面,不管是一般人或科学界,至今仍都将它归属于非物质的范畴.可是在形而上(修心养性)的学问上,物质与非物质的区分就要比这个更严格了,它的区分标准是:只要我们的意念(意识)有了停滞、执着或贪恋,不管执着的对象是物质或非物质,都是 物 .换句话说,在我们每天的心灵活动中所产生的心念,绝大部分都属于 物 .在儒家思想中的 格物致知 的 物 ,就是在说明这样的理念.虽然尔后诸多的儒者对 物 的理解与解释莫衷一是,但王阳明先生对于 物 的注解是 意之所著谓之物 ,这样的解释最能符合儒家原本的宗旨与精神.在我佛家中,像经典上常常出现的名词,如 微尘 、 法尘 、 红尘 ……,同样地也都在说明这样的理念,乃至 耕云恩师所说的 心垢 、 心灵的垃圾 ,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释迦牟尼佛说: 我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到一个字. 《金刚经》: 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乃至佛法的精髓――禅宗,也标榜 不立文字 、 扫荡一切,不立一尘 、 不识本心,三藏十二部允为魔说 ……,凡此种种,都是在阐述这样的理念. 因为心灵活动而产生的 物 ,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但它的确存在,这并非是一种推论、想象或虚构,玄之又玄,无法把捉.只要我们很细心,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可感觉得到,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既真实又亲切.这种心灵之 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