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 2019-07-11 |
2002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2002】8号文(以下简称《02标准》).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民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02标准》已经不能满足非因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需要,各地要求修改的呼声比较高. 2015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在圆满完成GB/T16180-2014《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鉴定》标准的修订工作后,随即启动了非因工鉴定标准的编制工作,并委托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承担编制具体工作.上海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组织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编制工作小组和专家技术工作组开展《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以下简称《16标准》)起草编制工作,在编制初稿的基础上经过了两轮修改,形成了目前的草案稿.现就编制的相关情况进行说明.
一、《16标准》编制的过程和命名
1、形成初稿 《16标准》编制工作小组就标准起草书面征询了60余位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的意见后,召开了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外科、消化科等八场专科编制工作会,确定了标准的框架结构、各科采用的主要功能指标、需解决的重要评价方法等问题,随后分专科分头编写,形成了初稿.
2、第一次修改 为保证不同科别标准条款彼此平衡,宽严适度,工作小组召开了全体标准编制专家参加的全科研讨会,安排交叉科目专家分组研究统稿,同时在上海市范围内向各区县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征求意见,完成了第一轮修改.
3、第二次修改 修改稿提交人社部后,人社部工伤保险司面向全国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征询意见.剔除重复条款后共收到有效意见60条.根据这些意见,特别是意见比较集中的如恶性肿瘤的评定标准、心血管科相关标准条款等,标准编制工作小组又分科别组组织了四场专家讨论并结合个别咨询等多种形式,听取了临床医疗专家、鉴定专家和卫生疾控领域专家的意见,再一次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目前《16标准》草案的核心内容.
4、关于命名 需要说明的是,在《16标准》申请立项的文件中,申报的标准名暂定为《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规范》.后经与标准化领域的专家讨论, 规范 一般是指对一种行为或事务的程序性和操作方法的范式和规定,而我们要制定的是鉴定的评价指标,还是用 标准 命名较合适.故最终命名为《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
二、《16标准》制定的主要参考文件
1、《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劳社部发【2002】8号文(以下简称《02标准》);
《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标准GB/T16180-2014(以下简称《工伤标准》);
《上海市因病、非因工负伤丧失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沪劳保福发(2001)2号文. 其它有关医疗检查和医疗诊断治疗的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以及相关学术文献.
三、《16标准》制定的宗旨和原则
1、《16标准》应注意和《02标准》的衔接. 2002年4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颁发了《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本次制定保留了《02标准》的体例和框架,在条款的表述上也尽量与《02标准》衔接,在一些各地争议较大,不能取得一致的个别条款上,进行有序过渡,避免过大的变动造成社会各有关层面在认识和操作上的不适应. 《16标准》应反映当前较新的医学诊疗水平.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疾病谱的变化也相当显著.最典型的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多,而心血管科的介入治疗技术日益成熟,进行冠脉支架植入治疗的病人成倍增长,并且成为一种安全、微创且有效改善病情的治疗方式.对接受冠脉支架植入后病人的病情评估就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