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ZS133 | 2019-07-12 |
1.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力的三要素决定的,并会作力的图示. 2.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重力,让学生结合实例进一步理解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地球间存在吸引力,但应明确这种吸引力是重力产生的原因,并不是重力. 3.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重心是等效作用点并讨论分析重心位置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材分析 本节分三个重点:力的描述;
重力的三要素;
重心与稳定(并不是完全按教材分). 力的描述 是本节和本章的预备知识;
重力的三要素 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的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
重心与稳定 紧密联系生活,但其应用和有关现象的解释则是难点. 学生状态分析 初中已粗略学习了力的知识: 1. 力的描述 . 2.重力的三要素.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用力的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 过程:引入问题→探究问题→得出概念→应用概念. 方法:用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 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重力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通过质疑、讨论交流,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重力的三要素 的分析过程是重点,其研究过程和方法也是为其他力的学习作铺垫,是本节核心. 教学难点 重心与稳定 紧密联系生活,但其应用和有关现象的解释则是难点. 教具准备 磁铁、小铁块、细线;
弹簧秤、钩码(学生用,两人一组);
刻度尺、圆规.有条件的可以用实物投影设备,并准备相应的力的图示的投影片或实物投影图. 积累反映 力的作用效果 的实例三个和准备演示实验三个;
(如汽车在重载和空载时钢板的形变,海绵床垫、沙发的形变,用手挤压气球,用力将铅球投出去,骑自行车等) 准备学生实验两组(如一组橡皮筋;
一组小球) 设计关于 重心与稳定 的两个有趣实验(如取一块砖头作三种不同的放置方式,稳度不同;
用手指尖顶起一把直尺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式 力是什么? 力的本质和两个作用效果 1.设问引入 A.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B.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板书:
一、力的描述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 A.使物体形状改变;
B.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 推进新课 演示:用细线使放在桌上的钩码上升 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 演示:磁铁吸引铁块 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 提问: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要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 小结: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 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 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 提问: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这个力? 引导学生答出力是有方向性的物理量.(力的作用点) 板书: 3.力的大小和方向 (1)力的大小用弹簧秤来测量.单位是N(牛). (2)力是有方向的物理量. 提问:物体受的重力方向怎样?水里的船受到的重力方向怎样? (3)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