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子梦丶 | 2019-07-16 |
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导师》 1925年5月11日) 在鲁迅看来,记性差不唯属于张三李四,而是中国人普遍的国民性.而且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 适者生存 的思路,这是中国的社会环境使然.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一切推动进步的行为到最后都不过是毫无意义的兜圈子,稍有起色之后迅速回到起点,如西西弗斯般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待到秋高气爽时节,青年们又聚集了,但不少是已经新陈代谢.他们在未曾领略过的首善之区的使人健忘的空气中,又开始了新的生活,正如毕业的人们在去年秋天曾经开始过的新的生活一般. (《忽然想到》(十一) 1925年6月18日) 生活于如此 使人健忘的空气 ,自然是 一切古董和废物,就都使人觉得永远新鲜;
自然也就觉不出周围是进步还是退步,自然也就分不出遇见的是鬼还是人. 然而,国人的善于忘却,就算分不出新和旧、进步和退步、人与鬼、友与仇、爱者和不爱者,但总归与世无争,对他人虽然无益,却也无碍吧?鲁迅却不这么看.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鲁迅在讲如何使 钱是要紧的 的娜拉们获取经济权时,曾经指出人们会因为记性不好而为害子孙―― 战斗不算好事情……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这虽然也是颇远的梦,可是比黄金世界的梦近得不少了.但第一需要记性.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
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
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风筝》的弟弟,会否因为记性不佳而反过来折断他的或者别的孩子的风筝,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无法确知在风筝被折断时,弟弟曾是多么难过,因为 我 只是 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的情况 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但是弟弟 忘却 怨恨 的后果,鲁迅倒曾有过预言,那就是类似于 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 的处境: 先前,也曾有些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叹息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