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学冬欧巴么么哒 2012-12-06

2011 年4月出版, 定价: 39.80 元 给自己的笔进补 阴雪堂 董桥先生早年所著 《英华沉 浮录》 十卷, 其中之一名为 《给自 己的笔进补》 ,这个书名笔者私 意以为恰恰最适合今天的一些 所谓 书人 急需去做的.这并非 批评, 而是在 不能走向深刻, 随 即走向广阔 达成彼此谅解的前 提之下, 作为这些 书人 经常的 读者所希望看到的事, ―― ―而不 是每天在媒体上看到真正读书 人的名字. 说起我 读书的朋友 , 大致 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嗜书隐君子, 没有特殊的偏好,却有广泛的兴 趣,对书有超乎寻常的感情.藏书、 访书、 和书友、 书贩交流, 构成 了他们人生不可简单评判的主 题.这类人特别喜欢读关于 书 的书,别人的淘书日志可以叫他 品咂许久, 终生在思考的是 人和 书 的哲学命题. 他们虽然爱屋及 乌, 追逐自己喜欢的 书人 , 却不 清楚自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书人 ;

另一种朋友是对思想史有抱 负、 有野心的人, 他们对书籍的态 度往往跳脱出娱乐的藩篱,学以 致用,在前辈学人留下的人文领 域默默地掘进不已.他们关注自 己和别人的精神生活多过别的事 物,终生思考的是寻求自身的意 义,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和 各种思想、思想家的文字里找寻 自己认可的价值体系.他们的写 作都是为了借助巨人的肩膀逐渐 清理自己的想法,获得个人主义 式的价值实现.这两类朋友我都 很倚重, 无论是生活上的, 还是精 神上的. 假如以梁文道以往的书来介 入以上这两类朋友的生活,或许 是一个两方面都不买账的局面. 因为前一种读书人读了会觉得不 解渴,后一种读书人读了又会觉 得没有获得深刻.人们会说, 梁 文道的书, 一向如此.叫人经常 想起的, 不是书界, 而是喧嚣的 媒体. 如果事先没有演练过, 访谈 的魅力和破绽都在于访谈双方 接受与给予 的瞬间转换. 受访 人往往处于一种被动的时刻, 你 不知道问题会是什么, 你要知道 该怎么说才有可能享受访谈的 乐趣, 所以说即便要刻意保存一 个纯粹的版本, 访谈能不能起到 预先设想的效果, 能不能给人访 谈开始前 并不存在的价值 , 更 多的责任还是要落在采访人.梁 文道这次要采访 十五个有想法 的书人 ,所有的起念和对问题 的把握,都要看他最初的想法, 读者在等待着他, 苛责也等待着 他.作为今天华语世界以 书人 身份广泛介入公众生活的代表 人物, 访谈从一开始时就是困难 的. 对于做访谈, 梁文道自然驾 轻就熟, 他选择访谈对象的标准 是 有想法的人 , 自己决定受访 人是哪些, 而且准备彻底使自己 消失 在访谈之中, 很显然他也 意识到什么时候要把舞台交给 别人, 在访和谈之间形成一种明 确的权衡关系.但若不是书前事 先声明做过部分的修改, 使人留 有一些悬念 (悬念就是谅解) , 这 次结集的一些访谈未免显得平 淡.比如对董桥的访谈, 基本上 都是以一个前辈专栏作家的身 份对别人作品的评论, 而读者期 待的往往不是这个.老先生往往 都像一座藏好的名山, 人们都有 那种窥看的心理,他给你看一 点, 给你看什么, 都在于他, 但也 在于访客.另一方面, 采访董桥 确实很难,都说访谈比写作轻 松, 在他那里就不然. 笔者比较喜欢的访谈有采 访赵广超、十年砍柴和舒国治. 赵广超先生的那种创作使人很 叹服,他把原画扫描进电脑, 然 后勾描出原画的轮廓和结构, 然 后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他能把上 千个古装的人物放在一幅故宫 的鸟瞰图中去, 而特别在意那种 缓慢的重复 , 既是学习也是重 现, 更是鉴别的过程. 梁文道会采访十年砍柴, 对 我来说是一个意外, ―― ―他为什 么会有这种视角, 能注意到这样 内地的历史作家.十年砍柴说, 没有纯客观的历史, 史家著书一 定有主观性.但是如果先预设一 种政治观念, 然后生拉硬拽地从 历史中找事例来证明, 这就是庸 俗的历史为现实服务, 是映射史 学.余英时先生认为这样的做法 是危险的, 这对我们这些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