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wl西瓜xym | 2019-07-06 |
对于以货运为主,重载车比例较高的道路,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当采用砌块 路面结构时,其参照人行道铺装结构要求进行. 表3.3.7-1 各等级道路典型沥青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层位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非机动车道 面层 18~20cmAC/SMA 16~18cmAC/SMA 10~12cmAC 9~12cmAC 7~10cmAC 基层 36~40cmCGA 32~36cmCGA 30~34cmCGA 18~32cmCGA 18~20cmCGA 垫层 18~20cmGA 15~20cmGA 15~20cmGA 15cmGA 15cmGA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 ≥35MPa ≥30MPa ≥25MPa ≥20MPa ≥20MPa 总厚度 72~80cm 63~74cm 55~66cm 42~59cm 40~45cm 材料代号:SMA-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AC-密级配沥青砼,CGA-水泥稳定碎石,GA-级配碎 石. 表3.3.7-2 各等级道路典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层位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非机动车道 面层 26~30cmPCC 24~28cmPCC 22~26cmPCC 20~22cmPCC 15~20cmPCC 基层 32~36cmCGA 30~34cmCGA 20~32cmCGA 18~20cmCGA 18~20cmCGA 垫层 18~20cmGA 15~20cmGA 15~20cmGA 15~18cmGA 15cmGA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 ≥35MPa ≥30MPa ≥25MPa ≥20MPa ≥20MPa 总厚度 76~86cm 69~82cm 57~78cm 53~60cm 38~55cm 材料代号:PCC-普通水泥混凝土,CGA-水泥稳定碎石,GA-级配碎石. 注: (1)以上沥青路面结构适用于特重、重、中、轻交通等级的市政道路,交通等级为特重的 快速路/主干路可采用刚性基层路面结构,并应与普通半刚性基层路面结构进行技术、经济、适用 条件综合分析. (2)以上沥青/水泥路面结构组合厚度为各等级道路不同交通等级下的参考范围值,具体设计 时应根据累计当量轴次、路床顶面回弹模量等经技术经济分析及计算确定各结构层厚度. 车行道路面
7 3.3.8. 当非机动车道较宽(≥3.5m) ,且无有效隔离措施阻止机动车进入时,其路面 结构宜按支路标准设计. 3.3.9. 热拌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应采用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来评价.按交通等级、 结构层位不同,应符合表 3.3.8 的要求.对交叉口进口道和公交车停靠站路段及长大陡 坡路段的沥青混合料,应提高一个交通等级设计. 表3.3.8 热拌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次/mm) 交通等级 结构层位 动稳定度指标 轻、中上≥1500 中、下≥1000 重上、中≥3000 下≥1200 特重 上、中≥5000 下≥1500 3.3.10. 沥青面层间、沥青层与刚性基层间应设置防水粘结层,快速路、主干路宜采 用PCR 型改性乳化沥青,次干路和支路宜采用 PC-2 型乳化沥青;
半刚性基层上应设透 层,透层油宜采用 PC-3 型乳化沥青. 3.3.11. 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路面层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1)应对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检测,对旧路面破损情况、承载能力、接缝传 荷能力、平整度、脱空率等指标进行评定.根据路面检测评定结果,区分不同情况, 对旧水泥混凝土板块进行处理,消除已有路面病害,当旧路面结构承载力不满足现有 交通荷载要求时,应采取补强措施. (2)应对旧水泥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以增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面层间的 粘结.表面处理措施可根据周边环境敏感程度采用清洗(扫)、铣刨等措施. (3)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时应采用热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或改性沥 青做粘层.同时应铺设玻纤格栅或设置沥青应力吸收层,以减缓反射裂缝的产生.当 铺设玻纤格栅时粘层油不宜采用乳化沥青;
玻纤格栅顺荷载方向两端应采用有效措施 进行固定;
设置沥青应力吸收层时,应与面层沥青用量综合考虑,避免泛油现象产 生. 3.3.12. 现状旧沥青路面加铺层设计除满足现行《城镇道路路面合计规范》 (CJJ 车行道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