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2019-07-14

柔刚者 ,地之二道也;

仁义者,人之二道也 .天地人之道各二, 所谓`三才而两之'

也.《易》能兼三才, 则皆兼其两之之道 , 此易之画所以六而后成卦也. [ 2] ( 卷九) 在这里, 三才是并列的 关系 ,和于阴阳而成六位 . 郭雍的三才观与其父郭忠孝大相径庭,郭忠孝明显受象数易学的影响 .他认为 , 盖天施复于子,地 化纽于丑 , 人生自寅、成于申 .故子为天正, 丑为地正 ,寅为人正, 自子自寅, 三阳生而三才之道备. [ 3] ( 卷上) 《文献通考》和《经义考》都记载 ,郭忠孝颇明象数, 自谓得李挺之卦变论与陈子惠. [ 4] ( 《文献通考》 卷176 ,《经义考》卷21) 从现在收集的郭忠孝的学术资料看 ,郭忠孝确曾受到李挺之卦变说的影响 .郭雍虽 自言本于父说、以述旧闻 ,但他对象数之学采取彻底的批判态度 ,《释系辞上》云: 世之言易数者,皆出于 纬书 、 星历 、 灾异之学 ,六位阴阳末技,非圣人之道也. [ 2] ( 卷七) 郭雍的三才观基本上是围绕着义理进行 阐释的,而其父之三才观却本于象数.由此也可以看出 ,郭雍易学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 二 、四圣之旨一贯于三才 自汉唐以来 ,经班固 、 孔颖达等人的考订 ,包羲画卦 、 文王作卦辞 、 周公作爻辞、 孔子作《易传》的四圣 作《易》说 ,几成定论 .但四圣作《易》之旨是否同揆, 宋易诸家各有见解 .图书派的代表人物邵雍认为, 包羲之《易》为先天《易》, 文王之《易》为后天《易》 ,四圣作《易》各有其旨.程颐及张载以义理解《易》 ,将 《易经》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 释《易》之中没有对四圣做出区分.在宋易义理一派中 ,明确论述四圣同揆 说的 ,当属程门再传弟子郭雍 . 郭雍认为, 四圣之旨一贯于三才之道.他指出 ,四圣作《易》 ,一脉相承 .由包羲到孔子,《易》之理越 来越复杂的原因是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 .他指出 ,只有天地是万古不易之定体, 而人则生生无穷 ,自简 至繁是人事必然之理 .四圣人作《易》都是因 时 明道 ,非其私意杜撰 .《释系辞上》曰: 《易》之道 ,故不 系于有书无书, 而无书则 易 不可见, 而乾坤之道亦息 , 以明圣人不得不作《易》之意也 . [ 2] ( 卷七) 从包 羲开始, 其画八卦的就是天命使然 , 郭氏云 : 乾坤六子, 包羲所不能加损益也, 天以示之, 因以明之 耳. [ 2] ( 《总论》) 文王作《易》也是如此 ,《释说卦》曰: 然则文王之重 ,不得不作矣 ! 盖出于三才自然, 非文 王之私意者. [ 2] ( 卷九) 《释系辞下》又言道: 文王所作者《易》之书, 非文王所作者 ,《易》之道 . [ 2] ( 卷七) 周公系爻辞,孔子明道而传教 ,都是圣人 与时偕行 的结果 .因此郭氏指出 : 使包羲重之 ,非包羲也,三 王之道也;

使文王爻之,非文王也,周公之道也 ;

圣人随时之义 ,盖不然矣! [ 2] ( 《总论》) 四圣随时之义在于 变易以从道,而其变化的轴心则是 三才之道 . 从横向来看 ,四圣之说都含有 三才之道 .郭雍认为, 包羲 、 文王 、 周公 、 孔子分别象三才之道 、 尽三 才之义、 列三才之事 、 著三才之教.就包羲八卦而言, 其本身包含有三才. 故包羲氏始画八卦, 其意若 曰: 是道之一,列而有三, 如是而天 ,如是而地 ,如是而人.天道主覆 ,故画于上;

地道主载, 故画于下 ;

人 道财成辅相 ,故画于中.于是自任以财成辅相之道 ,而配天地焉者 ,包羲画卦之道也 . [ 2] ( 《总论》) 八卦中 的上中下三画, 分别代表了天 、 人、地.包羲八卦虽具三才, 但其处于三画相混、三才未分之际 ,卦之天地 尚未判明 .在文王将八卦相重 , 然后天地判而有九六. [ 2] ( 《总论》) 这就是《系辞下传》所说的 兼三才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
大家都在看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