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2019-07-14

31 ・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第60 卷 而两之 .而孔子首先对 三才之道 进行归纳总结,《释说卦》云: 孔子言立天、立地 、 立人 ,言包羲之道 也;

言阴阳 、 刚柔 、 仁义,言文王之道也.包羲立其始,文王成其终 ,孔子明其终始 ,三圣人实出于一心,是 为同道,故其书同.一圣人不作,则斯道不明 ,后世不复有闻矣! [ 2] ( 卷九) 从历史发生的过程看 ,包羲画卦明天道;

文王明地道、 人道, 周公 、 孔子皆发明人道,但天地人三才又 互相包涵 .《总论》云: 包羲肇三才之微 ,独画天卦. 上古时天道胜人 ,人知有天, 而不知其它也 ,故包 羲氏始画八卦. 文王重卦以后 ,卦具备了天地上下二体, 有天地之后 ,人道行乎其中 ,是以文王明地道、 人道 .郭雍指出 , 包羲之画, 得于天而明天;

文王之重, 得于人而明人 .得于天者, 亦知地道人道之一 也.是以三奇为乾而地道存焉 ;

三偶为坤而天道存焉 .一奇一偶, 终不可已成卦也 .得与人者, 知太极 生天生地 .天地生人 ,有天而无地 ,人无得而生也 .故以包羲之画 ,在上为天 ,文王之重, 在下为地 .天 地设位,而后圣人成能于其中 .天有气 ,地有形,人得天之气以生 ,得地之形以成 ,必兼三才而两之 ,然后 圣人因天地以生矣, 此文王重卦之意也. [ 2] ( 《总论》) 而周公列于爻 、 孔子垂其教 ,都是以 道在成能 之 意用于天下万事 ,以发明人道 . 朱熹也认为《易》为四圣人所作 .朱熹在回答学生有关张载 贞胜之说 的问题时, 指出张子之说虽 然不是经典原意 ,但只要自成其说就有价值.由此他引申论述了周、孔作《易》的差别 . 大凡看经解意, 虽一时有与经意稍远 ,然其说自是一说 ,自有用处 ,不可废也 .不特后人, 古来已如此.如 元亨利贞 , 文王重卦 ,只是大亨利于守正而已 ;

到夫子 ,却自解分作四德看 .文王卦辞 ,当看文王意思, 到孔子《文言》 , 当看孔子意思.岂可以一说为是 , 一说为非 . [ 5] ( 《易十二》)朱熹认为 , 四圣作《易》各有特色, 不可 必欲牵合作一意 , 我们似乎可以由此认为朱熹是主张四圣各有其旨的.但在另一个场合,朱熹又作了 另一个层面作了论述 .有学生问朱熹, 伏羲始画 ,而其蕴亦以发现于此否 ? 朱熹指出: 谓之已具于此 则可 ,谓之已发现于此则不可 .方其初画也, 未有乾坤四德, 到孔子始推出来 ,然文王、孔子虽能推出意 思,而其道理亦不出伏羲始画之中 . [ 5] ( 《释通书》) 由此可以看出,朱熹的也认为四圣之意是一以贯之的, 但四圣作《易》是 和而不同 .后世圣人之所以言伏羲之未言,是因为人类社会在由 世质民淳 向 民伪 日滋 发展变化 ,圣人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易学理论 ,只有 随时变易 才能 从道 .正是在这个 意义上,朱熹提出了 恭惟三古 ,四圣一心 的思想 . 郭雍和朱熹都赞同《易》是在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 ,四圣人随时取义的结果 ;

对于圣人之意, 郭氏也主张和而不同 ,他认为 自古圣贤 ,虽各有得,而未尝同 .但朱熹更著重挖掘从卜筮向义理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 四圣之《易》各自的特色 ;

郭雍则强调四圣之旨一贯于三才之道. 三 、道兼统三才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