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 2015-12-04 |
现代主义意外地成为经典进入博物馆,貌似兴高采烈的后现代主义似乎方向不明.众多声名显赫的概念不再充当文化批判的理论后盾,哪一个领域还贮藏了撼动历史的能量?日常生活即是在这个节点缓缓浮现,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突然显示出非凡的份量.当 日常生活 被视为 文学性 的特殊注释时,这个事实的意义可能超出了文学. 显然,日常生活的内容、边界、性质均无法精确地界定.分散的意向,纷杂而且数量众多的例行事务,琐碎的欲望和物质生活景象,种种家长里短,接二连三的偶然事件,总之,日常生活泥沙俱下.在阿格妮丝?赫勒看来,日常生活的意义在于保证 个体再生产 ―― 个体再生产 显然是 社会再生产 的前提. 这种'
每一天都发生'
的无条件的持续性,是一组日常活动的特征.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生存基础. 因此,日常生活之中充满了重复性的思维与实践,实用主义成为普遍遵循的原则.潜入日常生活的洪流,无数细节放大之后的表象、声响、气味、纹理扑面而来,直击个体的感官.通常,巨大的历史景观来自集体行为,日常生活的细节由个人独自承担.这些细节是个人掌控的一个个生活单位,烙上了独特的个人印记.因此, 个人 与 细节 时常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词汇.个别杰出人物曾经在历史上建功立业,但是,他们仍然拥有历史之外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总是在个人的直接环境中发生并与之相关.国王的日常生活范围不是他的国家而是他的宫廷.所有与个人及其直接环境不相关联的对象化,都超出了日常的阈限. 相对于历史上种种崇高的精神企图,一望无际的日常生活显得细碎、单调、风尘仆仆;
日复一日,本能的餍足驱逐了远大的理想,纷扰的世俗泥淖如何诞生出深刻的主题? 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观点,西方的宗教曾经成功地将事实与价值、平凡无奇的日常生活与具有终极精神意义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然而,宗教衰退之后的 文化 无力衔接二者.这时,种种形而上学观点与日常经验之间出现了脱节.终极、神圣与起居饮食不再交汇.相对而言,儒家学说并未将遥远的创世说或者天堂、地狱作为思想的始发站.儒家学说保持了入世的传统,日常生活始终没有滑出视野之外. 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及其弟子们的兴趣主要指向了社会,指向了日常的人伦关系. 内圣外王 是哲学修养与社会活动之间的联结.这甚至是中国哲学的普遍特征: 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派哲学,其哲学思想必然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这不是说,中国各派哲学里没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或逻辑,而是说,它们都以不同形式与政治思想联系在一起 . 道在屎溺 ,微末的日常生活仍然由某种高尚的价值予以控制. 儒家学说什么时候开始式微?日常生活什么时候遭到了理论的放逐?这如同一场文化地震的后果.历史在剧烈的震动、摇晃之后开始重新稳定,社会逐步交给另一些知识管理.现今,这些知识通常称之为社会科学.华勒斯坦认为,社会科学大约从16世纪开始逐渐成熟.这显然是现代性制造的一个附带事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以及历史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分疆而治,秩序井然.从学院的建制、知识分子的类别到图书馆目录系统, 学科 提供了现代知识的基本分类,继而为世界的切割、分层提供了依据.尽管如此,这一幅文化图景辖区有限――没有一个学科容纳得下日常生活的混沌洪流.等待出租车的焦灼归入社会学还是法学?餐桌上的夫妻拌嘴属于经济学还是政治学?睡觉时的鼾声,地铁站的道听途说,厨房窗框上的油污,某幢高楼的暗影里传来一声呻吟――这些日常生活的碎屑适合贴上哪一个学科的标签?通常,这是各种理论术语搁浅的时刻.由于清晰、单纯、确定,这些术语无法处理许多支离破碎的日常经验,各个学科的框架相继失效.当然,这并未带来多少焦虑.许多人武断地认为,理论术语无法处理的经验多半是没有价值的经验.日常生活仅仅是低贱和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