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2015-12-04

按照吉登斯的说法,这里上演的各种剧目可以称之为 生活政治 .理想的蓝图,政治纲领,某种社会制度的构思,历史形势的评判――总之,观念占有的生活份额相当有限.人们无法援引各种观念轻易地驯服、收编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无数细节潜藏了巨大的内在惯性,足以与各种显赫的 主义 形成或强烈或微妙的紧张.如果一个时髦的历史主题迫使作家仓促上马,迎合某种宏大叙事,日常生活提供的众多细节将产生种种反向的惰性,阻止叙事轻松地抵达预设的终点.多数时候,人们的生活感觉来自一丈之内发生的事情.压抑还是自由,快乐还是沮丧,满足感还是挫败感,身边的日常经验显然是首要的证据.完善的政治体制不能弥合妯娌之间的嫌弃,相同的阶级关系未必保证邻里和睦.即使一辈子投身于理论著述,重重叠叠的观念仍然无法替代琐碎的日常生活.纯粹的 理念人 并不存在,每一个人的生活无不携带一圈厚厚的日常经验.哲学教授纵论 本体 或者 形而上学 ,可是,情人的微笑仍然是魂牵梦萦的意象;

经济学家擅长各种分析金融形势的数学模型,然而,他还是可能在菜市场讨价还价的时候失态地大动肝火.换言之,日常生活远比观念易于涉及继而触动雷蒙?威廉斯所形容的 感觉结构 (structure of feeling).雷蒙?威廉斯看来, 感觉结构 埋藏在生活内部,无法依靠几个简单的理论术语提炼或者概括,只能在活跃的、枝蔓丛生同时又浑然一体的日常经验之中显现.当然,相对于观念阐述的普遍性理论命题,日常生活仅仅是一个可视的局部.但是,由于文学形式的有效组织,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感官可以洞悉的微型政治学或者社会学――能量巨大的情感经验始终与感官的认可息息相关.纯粹的思辨仅仅是书斋里的智力训练,只有身心合一的激情才可能带来真正的革命行动.情感经验从来不会因为感官的有限性而收敛自己的影响范围.相反,由于同情、自居、换位、移情、推己及人等一系列心理装置交错地秘密策动,个体的情感经验可以转瞬之间形成燎原之势. 很大程度上,文学的 真实 必须纳入日常生活范畴.左拉曾经相信,没有人会听错真实的声音.然而,这毋宁说是日常生活之中的真实感.对于哲学说来, 真 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许多人迷失于思辨的歧途;

科学认定的 真 时常抛开了感官的鉴定,地球是圆的或者弯曲的时间――诸如此类的命题犹如对于感官的挑衅.相形之下,文学收缩到一个小小的局部命题.文学企图保证的仅仅是,感官在日常生活之中体验的 真实感 .所谓的 真实感 ,即日常生活的稳定性.各种细节、气氛、物质形象是可信的,常识并没有崩塌;

一切按部就班,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信赖种种现存的秩序.虚构是文学的一个特权.然而,文学的虚构承诺,无中生有的想象不能冒犯 真实感 .即使夸饰如李白的 白发三千丈 、 燕山雪花大如席 ,神奇如《西游记》的百变孙悟空,怪异如《神曲》之中的层层地狱,魔幻如《百年孤独》之中的一座村庄乘风而去,这些景象仍然处于感官可解的区域.某些时候,哲学或者科学可能借助 真 的名义肢解 真实感 :思辨或者实验室可能导出某种不近情理的命题,各种危言耸听的结论刊登在专业性的学术刊物上.然而,只要没有侵扰日常生活,人们通常漠然地听之任之.文学亦是如此.只有当某些文学的想象和虚构硌痛了人们的感官,扰乱了日常生活,这才导致 真实感 的毁弃.如果卡夫卡骇人听闻地通知,一个人可能在某一天早晨突如其来地变成了甲虫;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