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 2017-09-21 |
在地域分布上,东至山东,西达陕西,北及河北,南抵湖北北部,中间尚有今河南,山西,区域异常广大;
以作者来看,既有王公贵族,又有平民奴隶.
二、《诗经》的成书
1、作品的收集 ①、 采诗说 : A、西汉人写的《孔丛子・巡狩篇》: 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谣,以观民风. B、西汉刘歆《与扬雄书》: 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 C、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D、《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震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E、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 男女有所怨恨,相以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 ②、献诗说: A、《国语・周语》: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邵公谏厉王弭谤》) B、《晋语》: 在列者献诗. C、《毛诗・卷阿传》: 王使公卿献诗以陈其志. ③、删诗说: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此说不确. ④、综合说 A、根据十五国风的具体作品和去古未远的汉代大量采集诗歌的制度看,周代也可能存在采诗制度. B、根据雅、颂的具体作品看,周代同时也可能存在献诗制度.
2、《诗经》的编订与成书时间: 编订者当为以周太师为首的众多王室乐官. 成书时间:最迟产生于孔子出生(前551)前.
三、《诗经》的分期 ①、西周前期(自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约前十一世纪至前十世纪):《周颂》》全部,部分《大雅》和少数《国风》. ②、西周中后期(周懿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约前九世纪至前8世纪):《小雅》,部分《大雅》. ③、东周前期(自周平王至周定王,约前8世纪至前6世纪):大多数《国风》,及《鲁颂》、《商颂》.
四、《诗经》在古代的应用和流传
(一)、先秦时期:功用主义倾向已十分明显 ①、周王朝观风知俗,考见得失的政治参考书. ②、周王朝推行礼乐制度的工具书. ③、周王朝规定的国学教科书. 《礼记・王制》: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汉书・艺文志》: 古者诸候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谕其志. ④、孔门传《诗》:强调经世致用. 《论语・阳货》: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开《诗经》博物学之先河.陆文郁《诗草木今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台湾学者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上海书店2000.耿煊《诗经中的经济作物》,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参《读书》2003年七期、八期 《论语・子路》: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季氏》: 不学诗,无以言.
(二)、自汉至清:《诗》的经学时代 . ⊙ 经学: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其盛衰往往与其时政治相关.一般以 六经注我 的方式,阐发治学者的主观思想. 经学于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