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世美 2019-07-04

1、一元化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 从课程对文化的选择来看,课程可以划分为一元化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 一元化课程是一种 主流中心的课程 ,这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而设置的课程.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使社会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这种多元的趋势也影响到课程领域.不少人纷纷对一元化的课程提出了批评,如要求将多种族的历史和文化纳入到课程和活动设计之中,要求发展 反偏见课程 ,即要求课程克服种族、性别等方面的歧视和偏见问题,等等.于是,多元文化课程便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了.这种课程以让儿童参与多元文化社会为出发点,注重帮助儿童获得能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在文化积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中,课程面临着文化选择的两难问题,即课程对文化的选择,既要维护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一致性,又要增进各文化群体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课程既要能体现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又要能在尊重各种文化的同时,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的文化能够整合成一体.具体地说,课程如若排斥主流文化以外的文化,会对主流文化族群和非主流文化族群的儿童都带来负面影响;

反之,为了克服文化偏见,将所有的文化都纳入课程,必然导致课程容量过大,不仅学生负担过重,而且也并非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他们所需要的,进而言之,包容一切文化的课程有时反而无法使各种文化间互相沟通和共存,不能保证各文化群体之间的凝聚力.

2、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类. 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分科课程注重将科学知识加以系统组织,使教材依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编排,注重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种课程是预先安排的.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课程.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本身.活动课程的术语有诸多疑义,有人提出以 经验课程 或 儿童中心课程 加以替代. 分科课程注重让儿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容易被教师把握,长期以来,广泛被人运用,但是,它只关注学科逻辑,容易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相反,活动课程能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但是,它却因为缺乏严格的计划,而不容易使儿童掌握系统的知识.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者各自的长处正是对方的弱点.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划分,课程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两种在性质和功能上都不同的课程类型.西方学者曾就三个方面区分了这两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 第二方面是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的知识和机能,隐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一方面,在显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隐性课程,特别是当显性课程的实施过程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时,那么课程实施中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的非计划的、非预期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转化为显性课程,这就是说,当在显性课程实施中发生了隐性课程的影响时,如果是发生了不好的影响,那么就会引起对隐性课程所产生影响的控制;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