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黎文定 2019-07-06

三、化学平衡特征:逆、等、动、定、变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习题,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4)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获取的知识,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思考讨论】试应用化学平衡的理论来分析,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投影图片) 教师引导:该措施是否改变了反应条件?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活跃. 继续探究:若要减少CO的含量,可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积极讨论,气氛热烈,但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案;

教师的继续设疑,引导,很自然的留下悬念. [意图:使学生通过对思考题的讨论,综合应用本堂课所学知识,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并使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发现新的问题,进行讨论,但未明确答案,使学生产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和极大的求知欲,问题的提出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下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伏笔.] 【总结】 教师总结:这堂课,我们从溶解平衡入手,探究讨论了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特征,并且已初步学会了如何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已达平衡.在今天的学习中,每位同学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及讨论分析,获得了新的知识. 学生总结学习心得体会,一致认为通过今天的这种学习方式,更好的体会到了求知的艰辛和乐趣,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五、评价与反思 1.本堂课采用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 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从已知知识出发,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讨论,获取新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了探究发现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倒好处的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发散讨论的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对探究、讨论、解决实际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 2.两堂课的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并不是简单的教学内容的加和, 新的学习材料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合理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美国学者奥苏贝尔提出的'

先行组织者理论'

.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如何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在学生 已经知道的 与 需要知道的 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这堂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知识的迁移和类比思考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建立揭示的是一个微观过程,无法展示实物及原程,,

只能通过浅显例子的类比、动画模拟、调动学生积极想象来体会理解平衡本质,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