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 2019-07-09 |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本文是九年级教科书中第三单元的
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中的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
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是学习驳论文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本文写于 九一八 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 九一八 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
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九年学生已在前几册课本中学习过议论文,但主要学习的都是立论文,还没有接触过驳论文,所以教学时应当先将驳论文相关知识点讲解一遍,再结合课文来理解运用. 同时这篇驳论文的写作时间和所表达的主题距离现在教遥远,所以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在粗略整理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鲁迅先生索要表达的观点.可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一)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二)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三)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四)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五)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一)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3)根据论证方式议论文一般可分为哪两种?请同学们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找出文章的论点,辨别该文的论证方式属于哪一种. (1)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一般结构形式是:提出中心论点,利用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3)可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经过仔细讲解和阅读后)明确该文属于驳论文. 以复习的形式导入,既回顾了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又联系新知识点将两者进行比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