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2019-07-10
抗震救灾减灾实用技术 (公共卫生部分) 科学技术部 二OO八年五月十三日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肠道传染病防治

2

第一节 霍乱

2

第二节 甲型病毒性肝炎

4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5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6

第五节 沙门氏菌病

7

第二章 人畜共患疾病及虫媒传染病防治

8

第一节 疟疾

8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0

第三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11

第四节 鼠疫

12

第五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14

第三章 易发皮肤疾病防治

15

第一节 破伤风

15

第二节 湿疹

17

第三节 浸渍足

17

第四节 股癣、体癣

18

第四章 食源性疾病防治

19

第一节 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中毒

21

第二节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中毒

21

第三节 变质甘蔗中毒

22

第四节 霉变谷物及其呕吐毒素中毒

23

第五节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毒

23

第五章 呼吸道传染病防治

24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25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6

第三节 支原体肺炎

27

第四节 衣原体肺炎

28

第五节 猩红热

29

第六节 风疹

30

第七节 麻疹

30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31

第六章 其他疾病防治

32

第一节 链球菌感染

32

第二节 肺炎球菌感染

33

第三节 鼠咬热

34 前言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

8级地震,为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有关工作的指示, 科技部组织专家编写了《抗震救灾减灾实用技术(公共卫生部分)》,重点针对地震后可能发生的急性、突发性疾病,提出了预防控制技术,现印发供参考. 地震后可能引发的疾病有:

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甲肝、伤寒等;

2、人畜共患疾病及虫媒传染病,如疟疾、乙脑等;

3、皮肤破损易引起的传染病,如破伤风等;

4、食源性疾病,如葡萄球菌及肠毒素中毒等;

5、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

6、其他疾病,如鼠咬热等.地震之后要注意做好地震的疾病预防工作,特别是上述疾病预防与控制,减少疾病的发生,力争震后无大疫,以保护好震区民众健康.为了把灾害减到最小限度,要做到以下几点: 灭蝇灭鼠抗感染,净手洁水防虫咬,皮肤破损涂碘伏,头痛发热早问医 . 由于时间紧、任务急,难免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一章 肠道传染病防治 肠道疾病是地震等灾害环境条件下极易发生的疾病种类,特别是肠道传染病,严重影响年老体弱者、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健康. 肠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能由粪便排出病原体的传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经水、食物传播为主,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等感染.通常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容易造成流行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霍乱、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甲型和戊型肝炎、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感染和诺如病毒感染等. 人群对各种肠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力,但病原体不同,免疫力持续的时间不同.地震过后,当地卫生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自来水、地下水等饮用水水源极易发生污染,这些情况都可引发肠道传染病的爆发.因此,应做好水源、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集中处理粪便和生活垃圾;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