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 2019-07-12 |
清华简《耆夜》 作 字不能理解为创作,而是指演奏,周公见蟋蟀闯进来,演奏《蟋蟀》三章,不能因此断定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清华简《耆夜》并非周初文献,与《尚书》、金文等文献对比,可知它很可能成书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前段. 关键词:清华简《耆夜》;
武王戡黎;
周公;
成书年代 清华简《耆夜》14支简,每支25至29字,记载了周人征伐耆国胜利后,回到镐京文太室举行 饮至 礼,其主要内容已经公布.许多学者已着手《耆夜》的研究,但他们 戡黎的西伯是武王,而不是文王 、 周公是《诗经・蟋蟀》的作者 的观点,虽然非常新奇,但与传世文献存在明显分歧,因此其可信性尚需仔细梳理. 我国上古的礼仪制度主要见于《周礼》、《仪礼》、《礼记》(简称《三礼》),清华简《耆夜》所存饮至礼竟为《三礼》所未收,可补上古礼仪之失,弥足珍贵.欲研究清华简《耆夜》价值,必须先确定其年代,清华简《耆夜》为经史之书,成书存有西周、春秋、战国三种可能性,传世文献缺少可以直接对应的参照,且先秦时期尚未形成固定的避讳制度,因此断代问题是清华简《耆夜》研究中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希望我们对《耆夜》成书年代的研究,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不断把清华简《耆夜》成书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一、清华简《耆夜》 武王八年戡黎 尚未成定论 《尚书・西伯戡黎》说: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在兴周灭纣的战争进程中, 戡黎 的西伯是文王还是武王,千百年来一直是学界聚讼不已的学术公案.《史记・周本纪》说: (文王)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
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明年,伐.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司马迁认为 戡黎 的西伯是文王,周武王即位在戡黎之后.汉代的学者,如孔安国、郑玄、王肃等,皆力主此说. 自宋代始,学者始提出异议,吕祖谦说: 文王有君人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纣在上为恶日,文王在下修德日盛,殷之所以咎周也.黎之地近王畿而辅纣为恶者,武王不得已而戡之. 元代吴澄《书纂言》说: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决不称兵于纣之畿内. 吴澄以《论语・泰伯》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为据,说文王不可能做出称兵天子邦畿的大逆不道之举.其他学者如胡宏、薛季宣等,认为文王去世后,武王嗣任西伯,为维护文王的圣王形象,坚持戡黎的西伯是武王,否认文王戡黎. 清华简《耆夜》说: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大室. 李学勤、沈建华等学者认为耆即《尚书・西伯戡黎》之黎国,位于今山西长治市黎城县,他们以清华简《耆夜》为依据,推翻《尚书大传》、《史记》等书记载的 文王戡黎说 ,为宋儒 武王戡黎说 找到了新的证据.王鹏程等学者则持不同意见,他们以今本《竹书纪年》为依据,提出 二次戡黎说 ,认为文王与武王所勘之黎不同,文王征伐的是耆国,在今山西上党一带,清华简所载武王所戡为 黎 国,为纣都朝歌附近的 黎阳 ,位于今河南浚县一带, 耆 、 黎 同属脂部字,汉代以后注疏常将二者混淆,将潞州 耆 国和卫州 黎 国混为一谈,这是造成后世误读 西伯戡黎 的根源. 《史记・周本纪》说: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 上博简《容成氏》说: 于是乎九邦叛之,丰、镐、G、 、于、鹿、耆、崇、密须氏.……文王于是乎素端褰裳以行九邦,七邦来服,丰、镐不服.文王乃起师以向丰、镐. 上博简《容成氏》 文王平九邦 中明确肯定有耆国,与《史记・周本纪》相互印证,文王戡黎的说法是不能轻易否认的,但清华简《耆夜》却说 武王戡黎 ,因此王鹏程等学者的 二次戡黎说 ,认为文王戡伐的是耆国,武王戡伐的是黎国,将黎国定在纣都朝歌附近的黎阳,极大地弥合了清华简《耆夜》与《史记・周本纪》、上博简《容成氏》之间的紧张矛盾,比简单依据清华简《耆夜》,否定《史记・周本纪》 文王戡黎 的做法更为可取. 二次戡黎说 表面上看能自圆其说,其实却隐藏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二次戡黎说 的主要依据是今本《竹书纪年》,我们将相关语句引述如下: (帝辛)三十四年,周师取耆及邗,遂伐崇,崇人降. (帝辛)四十一年春三月,西伯昌薨. (帝辛)四十二年, (原注:周武王元年.)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有女子化为丈夫. (帝辛)四十三年春,大阅. i山崩. (帝辛)四十四年,西伯发伐黎. 《大戴礼记・武王践祚》: 武王践祚三日……召师尚父而问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