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 2019-07-12 |
作是工师之诵'
,欲使申伯之乐人常诵习此诗也. 可见诗是需要乐师提前吟诵谱曲的.清华简《耆夜》武王、周公所赋乐诗,实际是武王、周公选定,由乐官提前配以乐曲、编辑好的,先秦时期饮至礼祭祀的仪式、乐曲、人物的职责、位置都是固定的,武王、周公届时吟唱、演奏而已,其形式如同现在领导致辞,并非即兴创作. 《逸周书・世俘》篇说: 甲寅,谒戎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旗,龠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 《诗经・小雅・瓠叶》: 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毛传》: 献,奏也. 《左传》隐公五年: 初献六羽. 孔颖达疏: 献,奏也,奏进声乐以娱神也. 武王献《明明》三终,意为武王演奏《明明》三次(有乐师伴奏).《礼记・乐记》郑玄注 节奏,阕作进止所应也 ,孔颖达疏: 阕,谓乐息.作,谓乐动.进则作也,止则阕也. 作 指乐动,可理解为乐曲演奏.清华简《耆夜》多次说 作诵一终 , 作兹祝诵 ,这里的 作 与《逸周书・世俘》篇 献《明明》三终 的献字同义,不是指创作之意,而是指演奏. 《论语・述而》说 述而不作 ,皇侃疏 作者,新制作礼乐也. 作解释为创作,在古书常见,但清华简《耆夜》这几首诗之所以称为乐诗,是有固定的乐曲、旋律相配的,武王、周公当场创作的诗篇,试问仓促之间,乐师如何配曲?如何保证饮至礼气氛的隆重、秩序的井然?因此这里的 作 不能解释为创作.清华简《耆夜》周公见蟋蟀闯进来,触景生情,吟诵《蟋蟀》三章,而不是说周公当场创作《蟋蟀》诗,不能据此推定周公是《蟋蟀》的作者.学者之所以误判周公为《蟋蟀》的作者,关键是对清华简《耆夜》 作歌一终 、 作祝诵一终 的 作 字理解有误. 在戡黎饮至礼上,周公见蟋蟀闯入,当场赋《蟋蟀》一首以表达自己心志,说明他对当时乐诗已熟捻于心,达到了随心所欲的程度,这是周公摄政后,能够制礼作乐的知识储备.以酒为礼、酒以观德是古代酒诗的特色,清华简《耆夜》不是强调周公文学创作能力多强,而是通过周公赋《蟋蟀》,来彰显周公操劳王家、不敢荒宁的盛德.《蟋蟀》诗倡导的 乐而毋荒、乐以安民 执政理念,恰是周公勤政一生的真实写照. 在孔子之间,《诗经》已经基本定型,《蟋蟀》收入《诗经・唐风》,《左传》记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聘鲁,请观周乐,他对《唐风》赞叹说: 其有陶唐氏之遗民(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1977年,在安徽阜阳汉简《诗经》出土,其中残简 后妃献 、 风(讽)君 等语,与《毛诗序》较为接近,证明《毛诗序》流传渊源已久,《毛诗序》对《蟋蟀》评价是: 刺晋僖公也……此晋也,而谓之唐,本其风俗,忧深思远,俭而用礼,乃有尧之遗风焉. 季札通过《唐风》观唐尧之令德,《毛诗序》认为晋僖公 俭而用礼 ,是受唐尧遗风影响,可见《蟋蟀》诗与唐尧当有一定关联,其最初产生可能在周公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