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520855 2015-08-21
2011 年第

5 期 总第

205 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

5 2011 serial. No.

205 收稿日期:2011 -

03 -

06 作者简介:李枭鹰,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员, 高等教育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 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 ― ― ―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应然选择 李枭鹰 ( 广西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高等教育不是纯粹的实体世界, 构成它的各种元素以及它本身都处在复杂的关系网络之中, 因而它只有在关系中 才能被定义、 描述和认识.运用关系思维处理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问题, 必须关注高等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互动、 各子系统 之间的互动、 各层次之间的互动、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互动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抓住高等教育系统内外部的各种复杂 关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

实体思维;

关系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 - 2614( 2011)

05 -

0005 -

04

一、 关系思维的根性解读 实体 、 属性 和 关系 是三个密不可分的概念范畴, 其中 实体 与 关系 通常在对立或对位中使用.从逻辑上 看, 实体 规定 属性 , 属性 规定 关系 .从认识论上 看, 三者的关系则要反过来, 即 实体 要通过 属性 来认 识, 而 属性 则要通过 关系 来认识 [1 ] .也就是说, 只有从 根本上把握事物的关系特性, 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实体特 性.正因为如此, 列宁认为真理是全面的, 是 由现象、 现实 的一切方面的总和以及它们的( 相互) 关系构成的 [2 ]166 , 独 立的和单个的真理 只是在它们的总和中以及在它们的关系 中才会实现 [2 ]165 . 人们从对事物 实体 的认识过渡到对事物 属性 的认 识, 再过渡到对事物 关系 的认识,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当然, 关系 认识可能也并非认识的终态, 今天人类认识的兴 趣正在转向 信息 和 时间 .但不管怎么变化或转移, 若 不立足于 关系 , 就无法真正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根源 在于,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事物或系统只有在 关系 中才能 得以存在、 定义、 描述和认识.因此, 学会从关联中看问题, 从联系中去发现和探寻事物的本质和特性, 是相当有益的. 比如, 我们不用直接去探究别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 只要先 探讨它上面有没有水即可, 因为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存 在;

要了解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 根据该校的师资队伍情况 就可以作出基本的判断. 然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 人们普遍认为各种 实体 是独立存在的, 它们的一切性质都是在自身以内存在, 与 其他实体毫不相干.回顾科学发展史, 无论是近代的第一次 工业革命, 还是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 无一不是围绕 实体 而展开的.近代科学对自然实体进行分类研究, 通过一个个 实体 的 属性 的分析, 以达到对 实体 的认识, 即在近代 科学的理论框架内, 人们以为只要认识了实体的属性, 就可 以认识实体.现代科学则认为, 仅仅通过分析 属性 还不足 以认识 实体 , 还必须从更深层的 关系 中去理解和认识 实体 乃至宇宙世界;

我们不能将万事万物看成一个个单 子, 也不能将宇宙看成是各种事物的简单堆积, 必须看到它 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换言之, 各种演化的单元并不是孤立的 实体, 而是关系中的实体, 我们只有以一种关系思维或关联 性思维方式来考察事物或系统的运行状态, 才能揭示它们的 运动发展规律.关系思维是系统思维的灵魂, 虽然构成系统 科学的不同学科的背景知识和研究对象各不相同, 所揭示的 客观世界规律各异, 但它们无不把系统内外部关系作为自身 的理论基础, 无不蕴涵着鲜明的 关系思想 . 在社会科学领域, 人们早已注意到事物之间的关系特 征, 当下的各种研究也越来越关注 关系 , 希冀通过对各种 复杂关系的考察以揭示事物的本质.黑格尔认为 , 只有作 为有机体的一部分, 手才获得它的地位 [3 ] , 否则手就不成 为手, 更谈不上具有手的属性与功能.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布 迪厄( Bourdieu Pierre) 认为, 方法论上的一元论更适合于表 达 事物 而不是 关系 , 更适合于呈现 状态 而不是 过程 .由此, 他拒斥方法论上的一元论, 提出了 场域 的概 念.用场域的概念来研究社会问题, 就是要充分考虑所研究 的对象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各种客观关系, 以便全面客观 地把握研究对象, 避免孤立地看待问题 [4 ] .马克思、 恩格斯 对以往的科学与哲学重新审视和独立研究后尖锐地指出: 在形而上学者看来, 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 是孤 立的、 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 固定的、 僵硬的、 一 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 初看起来, 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 似乎是极为可取的, 因为它是合乎常识的.然而, 常识在它 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 但它一跨入 广阔的研究领域, 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 [5 ]360 这种思 维方式 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 的, 甚至是必要的, 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 一 超过这个界限, 它就会变成片面的、 狭隘的、 抽象的, 并且陷 入无法解决的矛盾, 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 忘记它们 相互间的联系;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