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Q215851406 2016-02-20

3 情节设定对比 电影是省略的艺术.受时空限制, 电影无法像小说一样交代所有细节, 编 剧需要对小说进行解构分析, 选择一些可转化为电影的叙述元素, 正如斯塔姆 (Robert Stam) 在 《电影中的文学》 一书中说道: 电影改编的艺术在于决定小说 中什么传统表现类型能够转换成为新的 (电影) 表现类型, 什么需要被抛弃或填 聚光灯下的文字艺术―小说《冷血》及其改编电影对比评析 ・235・ 补、 转码或替换 (Stam, 2006: 6) .电影 《冷血》 曾被提名为 最佳改编剧本 奖, 那么导演兼编剧的布鲁克斯究竟在此有哪些精彩的改编呢? 首先, 大胆舍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最明显的, 便是对被害家庭最后一天生 活镜头的大幅度删减. 原著中被害家庭的生活和犯罪者的行动几乎占同等比重, 交叉介绍, 但 《冷血》 的首要目的是探寻犯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以及思考背后的 社会问题.编剧果决删减了这一段, 使电影主题更加明确, 让观众注意力更好地 聚焦于犯人. 其次, 巧妙增加细节深化主题.例如, 在贝利等待狄克的场景中, 电影建设 性地增加了一个细节: 贝利想使用公共电话, 却被修女抢了先, 贝利虽未与其争 吵, 眼神里却满是厌恶和鄙夷.这个细节的绝妙之处在于呼应了贝利的童年. 童年时期的贝利在孤儿院经常因尿床被修女毒打虐待, 自此对修女和宗教深恶 痛绝, 同时贝利的隐忍体现出其良好的素质, 与其杀人魔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此外, 狄克和贝利在超市购买作案工具时, 编剧又增加了狄克偷剃须刀的细节来展 现狄克小偷小摸的性格, 以及贝利鄙视地问 偷一把烂刮胡刀能证明什么 , 两个 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生动.电影结尾增加两名警察的对话, 更是画龙 点睛: 那 (死刑) 意味着什么? 四个无辜的人和两个罪人都被杀了, 三个家庭就此破碎, 报社卖了更 多的报纸, 政客将作更多的演说, 警察和假释委员将招来更多的批评, 也会 通过更多的法令, 每个人都不用再为此事负责.然后, 下个月, 明年, 同样的 事还会再发生一次. 通过这断对话, 全篇主题升华.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编, 在最大程度 节约制片成本的基础上, 把小说大篇幅的文字转化为几个画面和动作, 不可谓不 精妙绝伦. 当然, 影片也确实存在着不妥的删减, 最大的败笔便是背景介绍的缺乏.原 著中对两名犯人, 尤其是贝利的童年生活做了大量介绍, 正是这些悲惨经历勾勒 出一个可怜又可恨的复杂人物, 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贝利倾注的感情.影片中对 贝利背景的介绍寥寥无几, 仅有几个镜头: 贝利回忆父母年轻时在马背上飒爽的 英姿;

贝利母亲在孩子们面前与一名黑人滥交等, 而其他大部分经历, 如被海员 轮奸和服役期间同性恋上司对他的骚扰等, 要么没交代, 要么仅通过贝利之口轻 描淡写了几句, 至于狄克的背景介绍更是几乎没有.背景介绍的处理不当让观 外国语文研究

2014 年第

1 辑・236・ 众无法全面了解人物, 也就少了同情和震撼. 除此之外, 影片还不妥地删减了表现人物性格的场景, 如原著中买作案用的 丝袜的桥段被一句话敷衍过去.原著中因超市不能提供隐秘性强的黑色丝袜, 贝利建议狄克去教堂买丝袜, 狄克不情愿地去了, 回来时两手空空, 一副不在乎 的鬼祟神情: 没有. 他 (狄克) 宣称, 一副鬼祟的不在乎的神情, 很令贝利怀疑. 真的 ? 你确实问过了 ? 当然了. 我不信.我看你是进去转了转, 又出来了. 好, 好……亲爱的―随你说吧. (51―52) 这样一则对话, 把狄克光说不练又好面子的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电 影对其的删减让狄克的人物性格变得模糊.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