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 2019-11-08 |
1 怡和动态 怡和世纪37期?2018年10月附页 怡和轩之光 YIHE SHIJI Issue 35? ??
1 卓有成 先生 荣膺我国总统颁赐 公共服务星章BBM 林水金 先生 荣膺我国总统颁赐 公共服务星章BBM 陈高全 先生 荣膺我国总统颁赐 公共服务奖章PBM 陈奕福 先生 荣膺我国总统颁赐 公共服务奖章PBM 叶成德 先生 荣膺我国总统颁赐 公共服务奖章PBM 周家萌 先生 荣膺我国总统颁赐 公共服务奖章PBM 张民德 先生 荣膺我国总统颁赐 公共服务奖章PBM 廖福明 先生 荣膺我国总统颁赐 公共服务奖章PBM 欢迎新会员 何建昌 先生 Ho Kian Cheong 实业家, 华中国际学校董事长 2??? 怡和世纪第三十七期 高允裕 | 主席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在这里邀请了几乎所有的作者, 向他 们表示感激多年的支持.
所以今天在这里, 我也要呼吁大家 继续的支持, 让 《怡和世纪》能办得更好, 走得更远. 林清如 | 总编辑 今天聚会的意义, 首先是交流, 与大家就刊物的编务方 针、 内容、 设计、 风格等等方面交换意见. 其次就是与大家 分享我们的感受和期望, 8年来我们做得并不容易. 常常听 到鼓励的话, 每期几千本都送完. 但是我们不知道, 真正的 读者有多少. 所以想起应该标价出售, 征求订阅. 假如有一 定的人数购阅或订阅, 我们心里就有个底, 办下去的决心就 会增强. 从事文化事业者要有默默耕耘, 不问收获的精神, 但是文化事业也时时需要大家一起来灌溉施肥. 记 《怡和世纪》 发布与推广会 各界高度肯定 《怡和世纪》 《怡和世纪》于2010年创刊, 8年来不间断出版了36 期. 这是一本涵盖时事、 经济、 文化、 历史评论、 文艺、 掌 故等的综合性杂志. 自出版以来, 刊物就受到各界的欢迎 与支持. 2018年7月7日, 《怡和世纪》 编委会在怡和轩二楼举办 了 《怡和世纪》 发布与推广会 . 到会者除了特邀嘉宾, 还有作者与读者. 主持人邹文学 (编委 ) 说明聚会的缘起, 怡和轩主席高允裕与总编辑林清如相继致词, 感激各界支 持, 同时宣布刊物从第37期改为付费刊物, 希望各界支持. 嘉宾踊跃发言, 语多嘉勉. 出席者当场踊跃订阅, 场面热 烈. 以下为高允裕主席、 林清如总编及嘉宾当天讲话摘录: YIHE SHIJI Issue 37? ??
3 林任君 | 前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总编辑 对文化的赞助, 重要性不低于对慈善的赞助, 对 文化的赞助是一种长远的社会建设, 对提升整个社 会的水平, 包括未来的经济水平, 是有深远影响的. 郭振羽 | 南洋理工大学终身荣誉教授、 新跃社科 大学学术顾问 这么多年看下来, 我的结论是(这对我来讲是有 点惊讶) , 我们有足够的文化的回忆, 历史的回忆, 以 及愿意为这些回忆做整理、 补白的人. 我们华社的文 化人中间, 这样的人是够的. 而且, 不但有写的人, 也 有读者, 所以现在我觉得, 《怡和世纪》这样的工作和 模式是可以的, 而且应该继续下去. 李慧玲 |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主管 这一期《怡和世纪》 里面有好几篇稿子, 作者是我 们报社的同事. 我觉得这样也很好. 因为 《联合早报》 或者其他的一些报刊, 我们都在这里生存, 形成一整 个文化的生态, 这个生态需要多元, 特别在新加坡这 样的环境里, 需要互相的支援. 廖建裕 | 新加坡尤素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资深访 问研究员 目前的情况是, 水平较高的一般都是英文刊物. 而《怡和世纪》的内容、 水平各方面, 完全可以跟英 文的综合性杂志并驾齐驱,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受 华文教育的朋友们, 应该为它感到骄傲. 价值 文化 4??? 怡和世纪第三十七期 赖涯桥 | 新加坡应和会馆会长 我在日本留学, 这里有留学日本的前辈黄彬华先 生. 日本每一个电车站肯定有书店. 从住的房子走 出去, 火车站附近全部是书店. 不像在新加坡, 在组 屋区根本找不到一家书店. 在这样的沙漠里, 怡和轩 却能够出版这样的刊物很难得. 本地会馆出版的会 讯, 只有图片, 没有什么内容. 我希望, 《怡和世纪》 帮忙他们改组会讯的出版. 林恩河 | 新加坡资深文史人士 英文虽然在这里是一种强势的语文, 在英文出版 界, 他们却很少能够办一份像《怡和世纪》这样水准 的杂志, 尽管他们有很多资源, 也能够得到赞助. 《怡 和世纪》没有他们那样方便, 不像他们那么多资源, 却办起来了. 对弱势的语文, 大家应该给予大力支 持. 一年订费三十二块, 两年六十块, 大家就订阅给 予支持, 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赞美, 要有实际行动. 黄彬华 | 前媒体人士 在我的记忆里面, 过去本地还真没有过像《怡和 世纪》这样成熟, 内容这样丰富的杂志. 我经常想, 报 馆除了出版报纸, 应该还要出一份有分量的杂志. 过去, 日本大部分成功的报馆, 都不是单单出版报纸的, 他们多面经营, 有电台, 还有很多专门的刊物. 这些专 门杂志, 其实是为报馆自己的从业员开发了很多专门 的知识领域. 在这种不易为的情形下, 怡和轩却出版 杂志, 这是个意外. 潘正镭 | 前新明日报总编辑 我有一个建议: 让《怡和世纪》每期能有一篇文 章, 借助早报宝贵的版位发表. 发表的形式, 可以按 上次我跟周维介的做法一样, 请作者把文章缩短到 适合报章发表的长度. 在刊登时, 也附上《怡和世 纪》那一期的封面照片, 达到一个互相支援的目的. 这样做其实谈不上创新, 美国的杂志, 很多地方的杂 志, 在出版时都会把信息发给报章, 说我们新一期的 刊物里面, 某一篇文章某一篇特稿欢迎你们转载. 李气虹 | 本地媒体人士 对于《怡和世纪》未来的发展, 要把眼光放到新 加坡以外的地方. 我想, 到外面去, 马来西亚是可以 考虑的一个地方, 从比较靠近的地方开始, 一步一 步地向外推广 , 争取增加阅 读的人数. 黄坚立|新加坡国立大学 历史系副教授 其实我们要是回顾五六 十年代, 当时中文世界跟英 文世界虽然也有不一样, 但 相互之间有非常多的交流. 我参与这个项目 (为《怡和 世纪写稿》 )时, 其实觉得自己带着的, 正是这种精 神. 韩咏梅 | 新加坡报业控股华文媒体集团新闻中心 总编辑 每一期的 《怡和世纪》 , 我都是忠实读者. 我虽然 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看, 可是我在里面经常会有一些 发现, 然后就感叹里面涉及的好多课题, 这些我如果 也能想到的话, 那早报的副刊一定会比较精彩. 我一 直都很好奇, 这些作者到底是什么背景? 里面有些作 者我认识, 有些是我不认识的, 有些我虽然知道但不 清楚他们的背景. 不过他们对时事的认知, 而且那 种sharpness, 譬如每一期专题的那种犀利度, 都是 我很佩服的. 《怡和世纪》是非常充实的精神食 粮, 它可以说代表了新加坡华文文化 的最高水平, 它绝对是值得我们引以 为荣, 也引以为傲的. 林任君 | 前报业控股华文报集团总编辑 YIHE SHIJI Issue 37? ??
5 在这样的沙漠里, 怡和轩却能 够出版这样的刊物很难得. 赖涯桥 | 应和会馆会长 6??? 怡和世纪第三十七期 马来西亚今年5月9日大选变天, 新政府上台, 各 种不同信息相互交错, 新形势下如何展望新马关系 的新格局, 是许多新加坡同胞关注的事. 8月18日怡 和轩举办讲座, 邀请钟天祥博士和潘永强博士就有 关问题进行分析, 200多位听众聚精会神达两个多 钟头, 分享了两位博士的精辟论述. 讲座由《怡和世 纪》 总编辑林清如主持. 钟天祥博士曾任香港《明报》 总编辑、 马来西亚 《南洋商报》 总编辑、 新加坡《联合早报》印度尼西 亚办事处主任及 《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 现任台湾 科技大学客卿教授. 潘永强博士为马来西亚资深政治 评论家、 现任马来西亚南方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马来西亚华研中心董事. 谈到马国新政府要取消新 新形势下新马关系新格局 马国变天 百日新政 隆高铁的合约, 又要检讨水供合约等问题, 两位主讲 者认为两国需要坐下来好好谈. 新马是一水之隔的邻 国, 我们有历史渊源, 也有互相依赖的共存关系. 有理 性的政府, 不会随意去动摇它. 新加坡真正要面对的影响, 会是从马国源源而来 的人才来源可能会缩小或放缓. 过去国阵政府腐败, 许多马国公民有才干和抱负却无从为国家效力, 因此 纷纷来新加坡求发展. 假定新政府能不断取得进步, 许多马国才俊以后便不一定要来新加坡找机会了 . 新马两国如果能在管理上竞赛, 两国的人民都一 样能受益, 那时候, 新马两国的关系就能掀开新篇 章. 座谈会详细报道, 请阅《怡和世纪》37期. YIHE SHIJI Issue 37? ??
7 2018年8月22日, 首次 分享时光 在当天的相 约怡和轩宴会前成功举办. 为了增进会员间的友好 交流, 俱乐部决定在每次 相约怡和轩 晚宴之前举 办轻松的分享会, 为大家提供各类感兴趣的主题, 分 享心得, 也欢迎会员们提供感兴趣的主题. 首次分享 嘉宾是怡和轩名誉主席陈笃汉先生, 主题为 《随谈美 食》 , 跟来宾分享本地和港澳台美食. 首次相约怡和轩 分享时光 成功举办 8??? 怡和世纪第三十七期 怡和动态 棉兰 亚齐 文化之旅 去年8月, 怡和轩文化组走 访印尼神奇之乡西加里曼丹, 收 获颇丰, 才有今年8月由文化组 副主任谢声群策划出炉的旅程. 一行5人, 林清如、 邹文学、 林少 彬、 杜国俊、 谢声远, 抱着出外 靠朋友的心境, 感谢东道主怡和 轩会员魏耀坤的协助和安排, 让 大家完成一次愉快且有意义的 旅程. 在魏先生的安排下, 我们 在棉兰访问了崇文中小学、 亚洲 国际友好学院和棉华中小学;
在 亚齐则参观了大亚齐基督教卫理 公会学校. 接待我们的社会人士、 学校 领导和老师有: 苏北省政府对外 友好协会执行主席徐煜权;
印尼 苏北华社联谊会副理事长廖章 然、 副主席张家础、 秘书长陈岷 生;
印尼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 谊会副财政叶志宽;
崇文教育基 金会副理事长杜保国;
亚齐天益 社负责人杨英胜与吴仙珍;
大亚 齐基督教卫理公会学校小学部 校长李秀娟等. 福工厂 魏耀坤1966年迁至棉兰, 开 始创业, 生产煤油炉, 历尽艰辛, 始有今天的规模. 结束棉兰华文 现状的考察后, 应我们的请求, 带领一行人参观他的实体企业. 工厂占地十公顷 (约10万平方英 尺) , 生产线已扩大到 福 牌煤 气炉、 烤箱、 洗碗盆、 浴具等, 每 年产量以千万件计. 还有另一个 厂房专门生产球状水箱, 利用率 也很大. 苏北之旅YIHE SHIJI Issue 37? ??
9 参观魏耀坤位于棉兰的工厂 崇文中小学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棉中中小学 这是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 虽宣称也是三语学 校, 主要还是传授中文, 学生包括本地和外地的高 中毕业生. 不过, 学生的录取标准不包含中文水平 的高低.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成立于2008年, 是由棉兰 64个华人社团共同筹建的高等中文学府, 并获得 印尼教育部认可. 学院目前有800多名学生, 每年 学费约为新币1400元, 他们多数选读中文课程, 选 读英文的学生只占少数. 历届毕业生已有730人, 到中国和印尼大学修读硕士学位的也有125人, 已 考获博士文凭的3人. 在二战后棉兰学生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棉 华中小学, 今年7月16日恢复开课. 从1966年停办 算起, 迄今52年. 棉华刚开办便有各级学生500 多人, 老师50多位. 棉华现有的校舍能容纳3000 人, 目前开办的班级以幼儿园为主, 也有小学和初 中, 却还没开办高中. 各年级所采用课本都是中国 为海外学校编印的, 政府对中文课本没有规定. 棉兰崇文学校的校史可分两个阶段, 1955至1966年, 培养了9届高中毕业生, 16届初中毕业生, 最盛时有3000多名中小学生. 1958年之后, 由于亲 台华校被令停办, 大量学生转来崇文. 崇文为了鼓励更多贫穷人家送孩子上学, 不收报 名费, 学费也是私立学校中最低的. 幼儿园的每月 学费约等于新币30元, 小学36元, 初中42元, 高中 49元. 崇文现在总共有学生3800多人, 包括非华族 学生300多人.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崇文中小学棉华中小学10??? 怡和世纪第三十七期 大亚齐基督教卫理公会学校, 坐 落在首府亚齐市, 离开唐人街不远. 它 已有50多年校史, 相信是目前亚齐唯 一有教导中文的学校. 至于那所20世 纪初便活跃的中华学校已经没有了 . 卫理公会学校也是从幼儿园一直 开办到高中, 目前有600多个学生, 八成是华人, 教职员百人. 全校教中 文的老师三人, 每班的中文授课时间 是每星期两小时. 我们与一班初中学 生交谈时, 他们都还能以华语交谈. 离开棉兰,我们续程飞往亚齐 首府班达亚齐, 抵达苏丹Iskandar Muda 国际机场. 亚齐的鼎盛期是这 位苏丹在位期间 ( 1607-1636) , 领土 扩大, 控制马来半岛彭亨、 吉打和霹雳 的胡椒和锡产地. 大亚齐基督教卫理公会学校 大亚齐基督教卫理公会学校苏北之旅YIHE SHIJI Issue 37? ??
11 凭吊海啸死难者公墓 从机场前往市区途中, 我们先到海啸死 难者公墓凭吊. 公墓一端有一座巨大的不规 则纪念墙, 起伏上升, 纪念墙表面是一道道 蓝色波纹, 象征海浪的翻动, 最顶端是阿拉 伯字母, 意思是 顺从上苍的意愿 , 这里没 有痛不欲生的场景, 只有默默的祝祷. 14年前, 海啸吞噬了约20万亚齐居民的性命, 幸 存的华人, 在棉兰难民营或亲属家中度过撕 心裂肺的一段日子后, 重返亚齐首府. 2004年12月26日, 一艘在河口待修的渔 船, 海啸到来前有59人躲入船内避险, 大船 竟被海浪冲至4公里外, 搁浅 在被地震损 毁的房屋之上, 船上人员全部得救, 创造了 生命的奇迹. 这艘船一直留在原地, 供人参 观、 回忆、 惊叹! 海啸纪念碑 海啸幸存者杨英胜夫妇向大家描述海啸时的惨烈. 从马达高原眺望多Q湖 从棉兰出发, 一路上导游不停介绍多Q湖的子民―马达族. 他 们分布在湖的四周, 有各自部落名字, 都是基督教徒. 下午四点, 我 们到了渡轮码头Parapat. 再经过一个小时的行程, 抵达湖中央的 酒店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