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 2022-11-12 |
1
第一章 投身大革命洪流.2
一、苦难童年.2
二、读书岁月.4
三、投笔从戎.7
第二章 转战闽西创建革命根据地.13
一、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13
二、闽西地方武装斗争主要领导人.16
三、首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22
第三章 参与红四军领导工作.24
一、接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24
二、兼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29
三、创办第一张军报《浪花》36
四、古田会议组织者之一.38
五、 用古田会议精神加强部队建设.50
第四章 留守闽西 扩大和巩固闽西苏区.54
一、任红二十一军政治委员.54
二、率领部队出击东江.56
三、任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59 (《红二十一军军委书记李任予给中央军部南方办事处、广 东总行委的报告――进攻东江经过及最近内部情况》).....61
第五章 到北方开展革命斗争.69
一、 在南京、上海开展革命工作.69
二、恢复北平党组织活动.70
第六章 领导保定二师学潮.76 一 、改组保属特委.76
二、开展护校学潮斗争.81
第七章 领导高蠡暴动.89
一、受命发动高蠡暴动.89
二、高蠡两县亲察民情.90
三、布置蠡县高阳游击战争.103
四、省委军委书记湘农来保指导.106
五、组织高蠡暴动,建立红军.116
第八章 被捕入狱 坚贞不屈.135
一、用生命保护党组织.135
二、 彪炳史册 英魂长存.138 附录.142 红军早期领导人李任予烈士追认纪实.142 追寻红军早期领导人李任予的足迹.148
一、 李任予的革命经历十分丰富,生前化名多,追寻其 下落过程曲折复杂.148
二、李任予不仅仅是新丰的光荣,不仅仅是韶关的光荣, 而且是我们广东人民的光荣.151
三、红四军主要领导成员李任予对红四军党的建设和思想 政治工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54
四、李任予临危受命,为壮大发展北平市(今北京市)的 党组织和发展党员做出杰出的贡献.158
五、李任予作为一个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把生命献给了中 国人民解放事业,他的精神会永垂千古,激励着全国人民 不断地前进.159 李任予生平年表.166 李任予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大事记.186
1946 年.186
1953 年.186
1957 年.187
1984 年.187
1985 年.187
1986 年.188
1988 年.189
1989 年.189
1991 年.189
1992 年.189
1999 年.190
2000 年.190
2002 年.191 主要参考资料.192 后记.196
1 李任予简介 李任予,汉族,1903 年11 月出生于广东省新丰县丰城城东村车 田围,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1925 年投笔从戎,并 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1928 年任中共福 建临时省委特派员,在福建闽西地区组织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是闽西 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他先后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中共 闽西临时特委军事书记、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部主任 等职.他是古田会议组织者之
一、红四军前委委员、红四军的主要领 导人之一.他后任红二十一军政治委员、军委书记,闽西革命军事委 员会主席,红新十二军政治部主任.1931 年,他受中共中央派遣, 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化名李德山、李之道、黎亚克,到北方开展革命 斗争,恢复整顿北平党组织,建立红军,创建北方苏区.先后任中共 北平市委组织部长、 中共保属特委书记, 组织领导了全国闻名的 二 师学潮 ,发动了震惊华北的 高蠡暴动 .1932 年9月30 日,因 叛徒出卖被捕,他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11 月27 日,他在河 北保定城外小西门刑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
29 岁.
2
第一章 投身大革命洪流 在广东省中部偏北山区,有一个千年古县――新丰县.远在新石 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南齐永明元年(483 年) 朝廷析龙川设置新县,因该地域资源充足,故称新丰县,是取 物产 丰富 之意.隋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新丰县为休吉县.大业三 年(607 年),将休吉县并入河源县.明隆庆三年(1569 年),析河 源县地,兼割英德、翁源两县东南隅再复县,取 长久安宁 之意, 称长宁县.民国三年(1914 年)为避免与四川省及江西省的长宁县 同名,故改称为新丰县.
一、苦难童年 新丰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明、清两朝,新丰人民不堪 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揭竿起义,攻打县衙;
不畏强暴, 劫富济贫.大革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波及新丰,进步青年 曾福田发起成立了新丰县农民协会(亦称犁头会),在丰城、梅坑等 地组织发动农民,对地主豪绅开展抗租抗暴斗争,有力地打击了封建 统治的反动气焰.为了寻找真理,探索革命的道路,新丰一批进步青 年学生冲出山门,奔赴广州,投身大革命洪流.有的考入黄埔军校, 加入北伐战争的行列;
有的从事工人运动,在斗争中成长.李任予就 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新丰县境内中北部有一座山峰,名称云髻山,主峰海拔
1438 米,
3 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内最高的山峰,从云髻山峦中孕育出新丰江的源 头. 在山脚下, 紧邻县城城东有个名叫车田围的小村, 此地一片竹海. 绿竹成荫, 山清水秀,风景瑰丽,与云髻山同属新丰旧八景之一. 此处地灵人杰,人材辈出.1903 年11 月4日(农历九月十六日), 就是在这小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 该男婴长大后事 迹彪炳,非同凡响.他是为数不多的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和高蠡暴 动的传奇人物;
他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
他 是古田会议组织者之一,曾是红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为中国工农 红军的建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部队建设付 出了毕生精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他短暂 的一生功勋卓著,充满传奇!他就是红军早期领导人――李任予. 李任予出生在新丰县城城东的车田围村.故居座东向西,屋前有 一口半月型水塘,屋舍中间为大门,大门两边有水门,南边水门里有
9 间住房,北边水门中厅有一间厢房,是李任予出生之所;
大门中间 有天井,后栋中间是厅房,两边共有
4 间住房,前栋有房
4 间,在故 居北面
100 米处为李氏茂公宗祠. 李任予祖籍福建省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祖上李福庆是李火德 (火德公)十一世孙,明朝嘉绪十九年(1538 年)迁入长宁县(今 新丰县)遥田,李福庆后裔李文佐之孙李茂于明朝末年,由遥田迁居 新丰县城南车田村绿竹围开基.李任予是李福庆十七世裔孙, 乳名 亚桥,辈名济道,参加革命后,曾用名李力
一、李德山、黎亚克、李 之道.兄妹
5 人,他为兄长,大弟光吕,二弟充吕,四弟安吕,还有
4 一个妹妹很早就已去世. 李任予祖父李奕瑶,原家境富庶后家道中落,到父亲李世彰(又 名李名伍)时家境已贫寒.其父以教书、行医为业兼种几亩薄田,每 年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
7 口之家的生活.母亲潘氏是个贤良、俭朴、 正直、勤劳女性. 在母亲影响下,他从小就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做一些挑水做饭、 喂猪放牛、栽种收割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他幼年随父在村私塾 里就读《人之初》、《启蒙》、《增广贤文》和《三字经》等一类书 籍.在父亲严格管教下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读书期间, 母亲由于终 年操劳积劳成疾,虽经精心调治最终因医治无效撒手人寰.母亲过早 地离开了人世,使失去母爱年幼的李任予心灵受到极大创伤.遭此变 故,作为长子,他只好放弃学业回家承担一些家务劳动.生活的艰辛 促使他萌发了对贫富不均现状的愤慨!不久,其父李名伍继配廖氏. 因家庭经济窘困,经常饥寒交迫,加上弟妹年幼,继母廖氏把主要精 力都放在照顾年幼的弟妹身上,对任予关爱很少.由于艰难困苦,不 得不由外公廖敬渊将他接到新丰县诸家镇塘陂岭 (今新丰县梅坑镇大 岭村)寄养.李任予在这种艰辛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从小就饱尝了 生活的艰辛和穷人的疾苦,磨砺出他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读书岁月
1913 年,李任予已
10 岁,其舅父潘庚平(梅坑大岭人、清末秀 才)认为他聪慧敏锐是个读书的料,长大后定会有出息,便把他带到
5 自已开设的私塾读书.当时李任予唯一的念头就是读书.他知道,只 有读书才有出路, 才能改变家庭困境. 他自幼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 求知欲很强.因此他发奋读书,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为不断增长知 识充实自己,课余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一些中国古典名著如《三国演 义》、《西游记》、《水浒传》等.
1917 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 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唤起了全世界被压迫 民族的觉醒.1919 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 动,揭开了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一页.地处粤北山区的新丰,虽没有 北京那样激动人心盛大的游行示威,也没有慷慨激昂的演讲;
但五四 运动所激起的革命浪潮势不可挡地冲击着这个古老而封闭的山城. 在 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影响下,各种新思想、新文化,唤起了人们 特别是青年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 当时的李任予和大多数穷苦青年知 识分子一样,由于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经济上没有地位,对于国家衰 弱,政府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一方面感到无比忧愤,一方面 又为报国无门而深感苦闷.五四运动以后,李任予被新兴进步的社会 潮流所鼓舞,长久以来压抑在胸中的爱国激情从此振奋起来. 为了提高自我更好地吸收接纳新思想,寻求救国报国之路,1923 年,李任予离开家乡前往广东韶州(今韶关市),在其舅父潘庚平好 友潘允和(当时在韶州开药店)的帮助下,到韶州府神道学校就读. 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中华民国成立前称韶州府.神道学校原校 址在韶州府东河坝,清代末期由基督教会主办,民国初改为开明中学
6 (现址在韶关浈江区东河村). 在五四爱国运动影响下, 神道学校的青年学生精神面貌为之一 新.他们不再埋头死读书了,而是经常聚集在一起传阅进步书刊,探 讨时局和研究各种新思想,研讨世界大事和国家大事.李任予思想倾 向进步向往光明.他参加了该校进步组织,经常组织同学们讨论反帝 反封建等社会问题.为更好地领会宣传新思想,李任予利用课余时间 经常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当时的进步组织在韶州发行的 《新青年》 、 《新潮》、《列宁学说》、《马克思主义》等进步书刊.他从中汲取新的 政治主张和思想,寻求救国拯民之道,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他的知识, 开阔了他的眼界. 《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是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 响的权威刊物.五四运动以前, 《新青年》曾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毫不留情地抨击封建礼教,揭露军阀政府的腐败 统治,提倡科学与民主,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个新思想启蒙运 动,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五四运动以后的《新青年》大 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欧州的共产主义运动及革命理论.1923 年6月重新出版《新青年》季刊.该刊物由瞿秋白主编,是中共中央机关 出版. 《新潮》是北京大学一个著名学生社团 新潮社 的刊物.在五 四运动期间, 《新潮》以尖锐泼辣的文字和透彻的说理,激烈地抨 击封建伦理道德下的孔孟之道, 提倡个性解放, 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 鼓励青年男女同封建传统观念作彻底的决裂.
7 李任予通过阅读这些进步书刊,使自己耳目为之一新.五四运动 吹响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号角,唤醒了中国的青年一代,也促使李任 予明确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还与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学交流传递各 种消息,议论政局时弊,探讨救国大计.他们互相激励,立志将来干 一番事业,为国家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李任予同 这些具有革命意识的同学建立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