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向日葵8AS 2019-07-29
附件: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 年本) -

1 - 目录前言.

1

第一章 全国区域工业发展总体导向.4

第二章 东北地区.9

第一节 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导向.9

第二节 东北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11 辽宁省.11 吉林省.16 黑龙江省.19

第三章 东部地区.23

第一节 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导向.23

第二节 东部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29 北京市.29 天津市.33 河北省.36 上海市.40 江苏省.44 浙江省.48 福建省.51 山东省.54 广东省.59 海南省.63

第四章 中部地区.66

第一节 中部地区工业发展导向.66

第二节 中部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69 山西省.69 安徽省.71 江西省.75 -

2 - 河南省.79 湖北省.83 湖南省.86

第五章 西部地区.91

第一节 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导向.91

第二节 西部地区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97 内蒙古自治区.97 广西壮族自治区.101 重庆市.104 四川省.106 贵州省.111 云南省.115 西藏自治区.118 陕西省.119 甘肃省.123 青海省.125 宁夏回族自治区.1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9 -1- 前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转移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对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关规划和 文件中也多次要求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国家 十二五 规 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以及国 家有关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 年本)》(以下简称《转移目录》). 制定《转移目录》,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工业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国家 十二五 规划纲要指出, 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制定《转移目录》,致力于为要素 合理流动指明方向,引导东部地区腾出空间发展高端产业,推动中西部地区承接转 移,提升产业水平,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二是贯彻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需要.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功能分区,并 要求在政策上区别对待.为此,工业领域需要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开发潜力、环 境容量等条件,对产业发展实施分类指导.通过《转移目录》明确各地承接产业转 移的重点产业区(带)和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引导产业流向比较优势更突出的区 域,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三是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 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但是,跨区域的产 业转移缺乏统筹协调与政策指导,存在盲目转移和无序承接的现象.制定《转移目 录》,有助于明确方向,指导区域间错位发展,推动产业转移从无序走向有序. 《转移目录》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为目标,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走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合作,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全 面构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工业发展体 系,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转移目录》着力强调对产业转移的引导性、体现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异性、与 现行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是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的行动指南.其引导性主要体现在通 过明确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门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2- 分别提出了各省(区、市)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并按照优先发展的次序排序,不 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各有差异;

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各地产业发展定位与 十 二五 规划纲要、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地方 十 二五 相关规划等进行了有效衔接. 在制定《转移目录》过程中始终坚持 四个结合 的原则,以达到引导性、差 异性和一致性的要求.一是坚持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相结合.在工业 发展导向上,既体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的原则和方向,又 吸纳了各地 十二五 规划确定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二是坚持现有产业基础和比 较优势相结合.其中各地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既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又充分 考虑了各地在矿产资源、交通区位、物流条件、技术人才、土地成本、环境容量、 产业配套能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三是坚持产业分工与区域合作相结合.既着力突 出各地区产业特色,又强调产业链的配套衔接,推动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形 成产业集聚、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四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 合.充分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通过加 强政策引导,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能够顺利承接和发展,不具备发展潜力的可以 通过市场竞争调整和退出,落后产能无法转移和流动,形成健康、合理、有序的产 业转移环境. 《转移目录》共五章.

第一章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确定的四大板块,分别提 出了工业发展的总体导向.东北地区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东 部地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中部 地区着力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加快承接国际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壮大 优势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西部地区着力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重点承接东 中部转出的相关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 第二至

第五章,分别是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按照四大 板块实施分类指导,《转移目录》既明确了转移的方向,还落实到了具体的承接载 体.各章首先提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即区域内主要产业带或集聚区,同时指明 了各区(带)的发展重点;

其次明确了产业转移的方向,按省(区、市)分别提出 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目录.这是《转移目录》的核心内容,共涉及

15 个行业.行业 顺序按照各省(区、市)优先承接和发展的需求排列,引导地区之间差异化发展. 行业条目主要采用了行业概括和产品列举两种表述方式.为了更好地体现地区 -3- 产业特色,具备某个子行业发展条件的,用行业概括方式表述;

只具备行业中一个 或多个特色产品发展条件的,用产品列举方式表述. 《转移目录》中涉及的行业和产品,在办理项目建设手续时应按照现行产业政 策的规定执行. 《转移目录》制定过程中,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给予了积极配合和支持, 各有关行业协会(联合会)和各领域专家学者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转移目录》 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意见,得到了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积极肯定.经 过认真研究,各方面的修改意见基本得到采纳.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根据产业发展态势以及产业转移工作需要,适时对《转移目 录》进行修订调整. -4-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一章 章章章全国区域工业发展总体导向 全国区域工业发展总体导向 全国区域工业发展总体导向 全国区域工业发展总体导向 按照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 体系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中国特色的 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框架下,综合考虑能源资 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支持 依托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鼓励沿海地区积极承接利 用进口资源和技术的重大项目.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主要 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合作的典型示范园区.

(一)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重化工业基 础雄厚,产业技术和人才集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工业经济发展优势.重点承接发展 的产业方向: 原材料工业:稳定现有钢铁产能总量,推动航空航天、新能源、高速铁路等新 兴产业所需特殊钢的开发和生产.综合开发利用多宝山铜矿等资源,积极发展铜、 铝深加工产品.重点推进乙烯和芳烃产业发展.结合现有石化企业搬迁改造,建设 石化产业基地.利用辽宁菱镁矿、吉林硅藻土、黑龙江石墨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 非金属矿及深加工产业. 装备制造业: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建设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高档机床、盾构机等大型成套装备基地,轨道交通及关键零部件等先进制 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龙头,做强汽车产 业.以大连、葫芦岛为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以沈阳、 哈尔滨为依托,建设航空及发动机产业基地. 消费品工业:依托松嫩平原、两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特色种植养 殖业,建设特色农副产品、林下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发挥化纤等原料优势,适度发 展下游产业用纺织品.推动医药产业向哈尔滨、本溪、通化等地专业园区或基地集 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以大连、沈阳为依托,发展集成电路、数字视听、通信电子、 半导体照明(LED) 、新型电子元器件、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软件及 -5- 服务外包等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领域应用电子和应用软件产品. 推进长春光电信息产业集群建设.

(二)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 南七省三市.东部地区区位条件优越,面向国际、辐射中西部,是全国工业经济发 展的重要引擎.重点承接发展的产业方向: 原材料工业:推进长三角地区钢铁工业集约发展,加快高端钢铁产品的开发和 生产.推动河北和山东钢铁产业兼并重组,减量调整区域内产业布局,提升产品档 次和质量.加快建设湛江钢铁精品基地和福建宁德钢铁基地.开发高附加值有色金 属新材料,引导铜加工提升装备水平.发展壮大再生铜、再生铝基地.依托沿海口 岸优势,打造镇海、惠州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曹妃甸、古雷、连云港等石 化基地,在天津、青岛、秦皇岛、湄洲湾、湛江、茂名、洋浦等地适当发展大运量 的临海临港重化工业.提升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竞争优势.着力推进高端 建材和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加快资源型传统化工产业、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逐步向中 西部地区转移. 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环保装备等产业, 建设一批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以上海、南京、常州为重点,做强轨道 交通装备产业.全面提升汽车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 造,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做强一批乘用车、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以上海、 南通、舟山等为重点,打造世界级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配................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