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2019-11-23
・ 年度关键词 T02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编辑: 庄文石 组版: 郭晓妮 今日潍坊 相信在不少城市的大 气环境检测史上, 2013年注 定会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一 年一个叫做 "霾" 的字, 成为 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年度关 键词.

我们已经记不清楚, 过去的一年中, 我们有多少 天在浑浊的街道上穿行, 头 顶是昏黄的天空, 脸上是厚 厚的口罩. 十面 "霾" 伏之 下, 政府启动了环境空气综 合政治工作方案, 22项措施 力保城市的蓝天白云. 展望 2014, 希望通过从政府到民 间的努力, 能还我们一个清 白的天空. 临近元旦,记者从国家环保部网站数 据中心统计,潍坊全年空气质量状况中, 空气质量等级为优的天数仅为两天,良的 天数为163天.全年三天为严重污染.记者 注意到,全年中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污 染天数较多. 30日,记者登录国家环保部网站数据 中心,对潍坊全年空气质量状况中的数据 进行了统计,截止12月30日,统计发现, 全年仅5月27日、28日两天空气质量等级为 优,即AQI指数达50以下,非常适宜户外 活动或锻炼.另外,达到良的天数为163 天,即适宜户外活动或锻炼.这163天中, 第一季度为30天,第二季度为54天,第三 季度为63天,第四季度为26天.第一季度 和第四季度的污染天数相比其余季度要多.全年中,达到严重污染的天数为三天,即AQI指数达到300以上,建议是取消 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入冬以来,潍坊多次出现雾霾天气, 但均为达到预警级别.当天下午,记者电 话联系潍坊市气象局获悉,潍坊2013年全 年共发布大雾预警9次,但是暂时没有对于 雾霾天数统计. 全年空气质量仅两天等级为优 治 治霾 霾2

22 2条 条启 启动 动力 力保 保""蓝 蓝天 天白 白云 云" " 优良空气天数 不到全年一半 今年四月份,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 发了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 知, 工作方案分三年三个阶段共22项措施改 善潍坊环境空气质量, 提升大气能见度, 增加"蓝天白云、 繁星闪烁" 的天数. 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中提到,从2013年 开始,利用3年时间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综合 整治,潍坊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 (PM10)年均浓度每年分别在2012年基础上 降低13%、6%、13%,到2015年,潍坊市主 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 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比2012年下降39%、19%和40%. 在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中,将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放在了整治措施 的第一条.其中提到了企业搬迁或转型升 级前,制定完善空气污染应急方案,根据 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程度适时采取限产减 排措施,当空气质量指数(AQI) 达到200 时,实施间歇性停产,空气质量指数超过 300时,限产50%以上. 2012年初,潍坊市政府确定用两年时 间,完成225台10吨及以下小型燃煤锅炉拆 改任务,并把原有用户接入集中供热管网 或者改用清洁能源,其中2012年完成拆改 175台.在该整治工作方案中提到,2013年 9月底前,全面完成中心城区10吨以下小型 燃煤锅炉拆除改造任务.该项措施出现在 方案中的加强煤烟污染控制措施内. 重拳首先砸 向工业污染 10月份, 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 潍坊市交警支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潍坊 在3年时间里逐步淘汰全市2005年以前注册 登记的在用黄标车. 2014年起,潍坊市核心 城区将首先限行黄标车. 同年7月1日起处罚 违规驶入限行区域的黄标车. 潍坊市政府将有计划、 分步骤地组织实 施淘汰黄标车工作. 2014年6月底前淘汰市 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黄标车;

2014年12月 底前淘汰大中重型营运黄标车(2005年前注 册登记的公路、 公交、 出租、 旅游客运车辆及 货运车辆、 租赁车辆);

2015年12月底前淘汰 2005年前注册登记的所有黄标车. 2016年上 半年重点做好巩固提高和检查验收工作. 为逐步淘汰黄标车,2014年起,潍坊市将 逐步实行限行措施. 同年1月1日开始至2014 年12月31日,向阳路―健康街―新华路―福 寿街的核心城区范围内限行. 从2015年1月1 日开始至2015 年6 月30 日, 安顺路―健康街―金马路―北宫街范围内限行;

从2015年 7月1日开始,长松路―宝通街―潍县中路― 玉清街―北海路―玄武街―长松路范围内 限行;

坊子区 "北海路―崇文街―凤山路― 龙泉路―北海路" 范围内限行;

寒亭区 "潍县 中路―通亭街―渤海路―运河东、 西路―潍 县中路" 范围内限行. 限行区域边界道路不予限行. 各县市、 开发区的建成区,最晚于2016年1月1日起限 行黄标车,限行区域由各县市、 开发区自行 设定. 黄标车 告别核心城区 文/本报记者 李晓东 片/本报记者 孙国祥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