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9-11-21
8 特稿

2019 年3月4日星期一 www.

jfdaily.com 视觉设计:金涛 一名北京中学生在便利店选购早餐. 视觉中国供图 北京的便利店 本报首席记者 宰飞 统计数据不停上升,以至于北京便利店的数量很少有人 说得清,即便是那些最该说得清的人. 罗森(北京)有限公司总部,副总经理车文焕在回答 北 京有多少家罗森 的提问时,蹦出好几个数字: 104.不,应该 是106,有2家新店铺正在开业. 7-11(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内田慎治告诉本报记 者,北京已有

270 多家 7-11.但查阅 7-11 官网,发现数据还 没更新,现在只列到第

224 家. 北京连锁便利店总量呢?有媒体报道是

1200 家;

中国连 锁经营协会说

2017 年是

2000 多家;

而据北京市商务局统 计,目前已有

4000 多家. 在2018 年,每天有

3 家新便利店在北京开张.若以此增 速计算,3 年后,北京便利店总量将接近上海.即使忽略这些 枯燥的统计数据,单凭直观感受也能判断―― ―就在记者身处 的办公楼附近,两家便利店去年先后开业. 这不是人们以前印象中的北京.人们印象中的北京与便 利店无关:北京有开阔的马路,有庄严的机关,有高耸的院 墙,也有旧式杂货店、夫妻店,唯独难觅明亮的连锁便利店. 有人不无刻薄地说,北京是便利店的 沙漠 ;

还有人语带调 侃地说, 在北京找家便利店比找个女朋友还难 . 倏忽间,北京人发现:曾经的沙漠里已绿荫点点.有很多 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转变的瞬间. 暗夜里的灯 2017年1月的一个凌晨,罗森月坛北街店的店员李佳把 一箱新货码上货架,转身走回收银台,看了一眼门外.远处楼 房隐没在黑暗里,只有便利店的灯光把门口照得透亮.北方 的冬夜,少有顾客光临便利店.他已经习惯独自熬过寒夜. 叮咚 ,自动门打开了,走进一位女士.李佳一看,是位 常客,家就在街角.但这次她不是来买东西的. 孩子发高烧了,去医院打不着车,怎么办? 她焦急地 问. 打120 了吗? 李佳问. 也打了,打不通,出租车也叫不到.实在没办法了! 她说. 你先拿张退烧贴给孩子贴上,我想想办法. 李佳说. 李佳想到了公司送货的箱式小货车. 一通电话打给司 机,说是车正在

4 公里外的西直门店. 马上回来一趟,我这 儿有个孩子要送儿童医院. 李佳对司机说. 几分钟后,小货车赶到.搬运工人跳下车,年轻的母亲抱 着孩子坐上副驾驶位.汽车飞速向医院驰去. 早晨

7 时多,李佳快要下班时,这位母亲又来到便利店. 她告诉李佳,孩子连夜打了点滴,退烧了.此时,李佳才知道, 那是一个年仅

2 岁的小女孩. 夜里怎么会想到来便利店求助呢?这位母亲说,因为这 里有整条街上唯一亮着的灯. 这件事让店员李佳重新思考便利店的意义. 他意识到, 便利店不仅仅是购买便当、矿泉水的地方. 李佳的大学专业是日语,看过很多日本动画、电影,里面 都有便利店,他对便利店的记忆透着温馨.毕业后,他的第一 份工作是日语翻译.后来觉得,不行,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 突然又想起,大学时老想去便利店工作.于是,他辞去翻译的 活儿,进了罗森. 他说自己本性内向、不善社交,还记得第一天上班时,对 顾客说 欢迎光临 ,声音只能传到 方圆

10 厘米 . 他在便利店观察每一位顾客,琢磨他们从哪里来,做什 么的,要买什么.他发现每个人都有故事,也逐渐学会了倾听 他们的故事―― ― 有小伙子和女朋友分手了,来便利店买醉,从凌晨

3 时 喝到

5 时,边喝边叹爱情难长久;

有上早班的职业女性,每天 清晨

6 时把四年级的儿子寄存在便利店,让孩子等到上学时 间自己去学校;

有附近公司的程序员,每天都来,虽然从不开 口,但店员能感觉到,他期待一声问候. 李佳觉得,城市里没有哪种行当能像便利店一样,勾勒 出如此多的温暖画面. 他说: 有时夜里我会站在店门口,只 见整条街上就这一家店是亮着的. 有这么个地方是安全的, 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像庇护所一样. 开店的障碍 选址难,是在北京开便利店的最大障碍.每年,各便利店 企业都会设定新开店面计划,但常常完成不了,原因之一就 是找不到合适的铺面. 2018年年底的一天,罗森一名开发员(开发新店址的员 工)向车文焕汇报:东城区有一家店面,房东开价年租金

75 万元,要不要? 车文焕知道这个铺面. 这里原先是另一家连锁便利 店―― ―邻家.2018 年8月,邻家的投资方资金链断裂,168 家 店铺全部关闭.这个铺面过去的年租金是

60 万元,现在涨到

75 万元.能不能盈利?罗森需要细细测算. 房东留给罗森考虑的时间很短,因为盯着铺面的还有好 几家便利店企业. 一家有房百家求 , 这是北京零售业市场 的常态. 开发员又来向车文焕汇报: 店面被竞争对手租去了.后 来大家才知道,房东在两边耍了点花招.竞争对手从房东处 得到的信息是: 罗森已经决定出

78 万, 而且明天就要签. 由于信息不对称,竞争对手未及细想就决定先下手为强. 偌大的北京城怎么会缺少铺面?业界和学界的一个共识 是:深宅大院太多.北京工商大学教授、MBA 教育中心执行 主任刘文纲说: 院子多了,商业街区就少了.北京工商大学 所在的海淀区航天桥区域就是例证―― ―航天桥四周有学校 大院、航天大院,还有空军、海军的院子,全是围墙. 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陶冶认为,大院使得北京缺少真正 的社区和街道文化, 然而社区和街道文化恰恰是便利店、小 商业存在的重要土壤.他曾向媒体打过比方: 北京城就像是 一个巨大的池子被无数铁丝网隔开. 空间资源少,直接导致租金不断上涨.中国连锁经营协 会发布的《2018 中国便利店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全国便利 店房租成本上升了 18%,北京尤为明显.原来年租金

60 万元 的铺面,有些甚至涨到

90 万元,依然租得出去.若以这样的 房租开便利店,结果只能是亏损,因为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便 利店是 弯腰捡钢G儿 的生意. 为了避免亏损,传统便利店企业在开新店前必须反复测 算.内田慎治说: 业界认为 7-11 开店速度比较慢.实际上, 跟开店数相比,我们更重视单店日销(即每家店铺每天的销 售额),因为我们 80%店铺是加盟店,只有提高日销,公司总 部和加盟主才能双赢. 除了空间资源少,车文焕还总结了在北京开便利店的其 他先天劣势.他称之为三个 半 ,即半年、半天、半条街. 他解释说: 半年是说北方的冬天冷, 没人在外面逛,一 到冬天我们的销售额会下来很多,和南方城市没法比.半天 跟半年的道理是一样的,北京到了晚上外面人就很少.半条 街指北京的街道都很宽,路中间都加了隔离带,顾客想要去 路对面买东西是过不去的,所以店铺只能做半条街生意. 纬度高、马路宽、大院多,这是北京便利店发展的现实背 景. 激励与拓展 郑R,35 岁,在北京开了

3 家7-11 加盟店.从业

14 年, 她的便利店人生可说是一部北京便利店发展简史. 她的店铺之一位于中关村的食宝街.2019 年春节刚过 完,以餐饮为特色的食宝街就热闹起来,郑R也开始忙活. 她来自东北, 身高体壮, 可声音却细细柔柔.2005 年4月,当她还在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读书时,就进了 7-11 当 实习生.那时,北京便利店刚刚起步―― ―2004 年4月,第一家 7-11 在北京开业,这是北京首家全球连锁品牌便利店. 她说: 刚开始做便利店的时候特别难.我们

3 个女孩合 租了一间

6 平方米的平房,每个月房租

320 元.床是上下铺, 上铺睡一个人,下铺搭一块板,睡两个人.夏天,太阳把屋里 蒸得特别热,我们晚上睡觉从来不关门,就在门口挂帘子,再 拿电风扇对着一盆水吹,这样才能睡着.最困难时,一天只吃 一个烧饼,就着榨菜.那时候比现在瘦

70 斤. 那时候,在北京,很多人不知便利店为何物.7-11 的同 事忆起这样的桥段:经常有人拎着箱子走进店里,问 酒店大 堂在哪里 , 原来他们把 7-11 误作标志相似的

7 天连锁酒 店. 还有一些从前就知道 7-11 的顾客一见郑R的店铺,会 激动喊出: 这儿有个 7-11!这是 7-11! 他们还会给同事介 绍: 这个好吃、那个好吃,我都吃过. 当个人的理想和城市的走向重合时, 前途往往更加敞 亮.郑R从实习生一路升为店员、副店长、店长.随后的几年 里,罗森、全家等日系连锁便利店陆续进入北京市场,北京本 土品牌也出现了.

2010 年第一天,郑R的 7-11 加盟店开张,她当了老板. 就在这一年,她搬出住了

5 年的

6 平方米小平房. 北京便利店的发展环境在持续改善.2015 年起, 北京市 出台了《北京市提高生活性服务业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促 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优化连锁便利店发展环境 的工作方案》《北京市街区商业生态配置指标指导意见》等一 系列政策.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王长斌说: 这些政策的出 台是一脉相承的,核心是在民生保障的基础上,满足居民即时........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