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苹果的酸 2019-12-01
如实知见 Knowing and Seeing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 (第三版) 缅甸 帕奥禅师 讲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目录 禅者序 原编序 中译序(含再版序与三版序) 第一讲 如何修行安般念到入禅.

8 第二讲 如何以其它法门修定.28 第三讲 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43 第四讲 如何辨识色法.62 第五讲 如何辨识名法.88 第六讲 如何透视缘起法的环结.101 第七讲 如何培育观智以透视涅.113 第八讲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133 第九讲 无上的布施.142 即席问答篇.156 算数师目连经.169 附录一 巴利词汇集.176 附录二 帕奥禅修中心.179 正文索引

2 禅者序 戒、定、慧三无漏学乃是佛教的修学次第,此三无漏学可使凡夫成就圣位.觉音论师所造的南 传《清净道论》即是以戒、定、慧三学为大纲,以七清净及十六观智为修学次第.缅甸帕奥禅师指 导禅修,不仅依据《清净道论》,还依据巴利圣典及《阿毗达摩》注疏,才有次第分明、内容完整 的修学次第.并强调以戒为定慧的基础,保护禅修者的慧命. 帕奥禅林修学的目标是「现见涅」.见到涅后,行、住、坐、卧,时时刻刻必须继续再修 习观禅.观照名色(五蕴身心)皆是无常、苦、无我.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 胜、近、远,这十一项都是观照的范围.如此才能慢慢销减烦恼,进而亲证道果.能观察已断那些 烦恼、证何种果位,自己很清楚.故要时时检查未断的烦恼令断,最后断尽所有烦恼,证四果阿罗 汉,不受后有,才是真正究竟的解脱. 在整个解脱道中,观禅(毗婆舍那)必须以止禅(奢摩他)为基础,才能如实照见真实名色法 的生灭、无常、苦、无我.若无禅定力的支持,如何能分析色聚,了知身体只不过是地、水、火、 风四大种色及二十四所造色的组合呢?当我们起心动念时,若无禅定如何观整个心、心所的心路过 程呢?若无禅定力,又如何能观过去、照未来,贯穿整个三世的因果关系呢?因此,帕奥禅林修学 的次第即是在「戒清净」的基础上,进而修习止禅业处.证得四禅八定时,达到「心清净」.如此 才能辨识名色,证得名色识别智即达到「见清净」.以十二因缘观,观三世的前因后果,证得缘摄 受智,即所谓「度疑清净」.有见清净、度疑清净,才能慧观三世因果关系名色的生灭、无常、苦、 无我,然后证得思惟智、生灭智,达到「道非道智见清净」.从证得坏灭随观智至行舍智,此七种 观智,才能达到「行道智见清净」.进而证得种姓智、道智、果智与省察智,才是所谓「智见清净」. 是故观禅以止禅为基础,止禅则以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为入门下手处. 在这末法时代,我还能修学整个原始的禅法,实感庆幸,如同回归佛陀时代般令人法喜.感恩 禅师多年潜修与智慧的结晶,才能将如此次第分明的禅法教授后学.他有所谓「外现声闻身,内密 菩萨行」的风范.这实在是当代难得的禅师与禅法.更庆幸的是,这次(1998 年4月至

6 月)帕奥 禅师应台湾新竹壹同寺与桃园双林寺的邀请,首次来台指导禅修.此举必将带动台湾原始佛教禅修 风气,裨补以往不足之缺.亦希望禅师精辟的开示及问题解答,能使大家更深入了解此殊胜禅法的 修学内容. 愿正法久住,亦愿此书的问世,能使世界各地想破除生死之迷、寻求解脱者有个依凭处.接引 更多人真正步入解脱之道,亲自体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之三法印.并非空谈理论, 而是解行并进,定慧等持,止观双运.亲证有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证者才能享受 其中的法乐. 台湾禅修者 净妙比丘尼敬笔 于缅甸帕奥禅林 1998.9.22

3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原编序 本书里的开示乃是缅甸毛淡棉帕奥禅师在台湾新竹壹同寺指导禅修时所讲的.在为期两个月的 禅修期间,禅师除了每天给予个别禅修者修行上的指导之外,还对大众开示七次主要的讲座;

这些 讲稿事先已在帕奥禅林准备就绪.每次讲座之后,各有一次回答问题的开示;

这些问题是禅修者写 下之后呈交禅师, 禅师也同样事先备妥答案. 此外, 禅师还开示两次讲座: 一次是卫塞节 (Vesakhaday: 佛陀诞生、成道、般涅的纪念日)时对一般大众的开示.另一次开示于禅修结束时,乃是传统上 接受布施后的开示,给予主要的布施者:壹同寺住持、其它施主、禅修活动的主办人及协助者.十 六次的讲稿都使用英文,然后禅师以英语念出.为了闻法者(全部是华人)能够受益,这些讲稿都 事先译成中文,伴随在禅师的英语之后以华语念出. 这些开示的内容是关于禅师主要采用的修观行道:止观行道.禅师也教导纯观行道,这是为何 禅师给予这两种行道的正统指导. 本书的内容并非与禅师在台湾所开示的内容一字不差,因为禅师决定在出书之前讲稿必须经过 编辑.为此目的,禅师要求在必要情况下可以更改所用的词语,而且在整个编辑过程中,禅师时常 接受编辑们的资询. 编辑工作主要针对表达形式,而非针对内容,也尽力保留禅师在讨论问题与指导修行时独特的 讲说英语方式.因为开示的对象多数是台湾以及华裔马来西亚的大乘佛教徒,所以禅师大大地减少 他通常会采自上座部三藏与注疏的众多引证.在此必须提到的是,当禅师翻译巴利圣典的引述时, 他通常会依照缅甸的传统而加上注疏中的解释. 禅师提到的巴利文名词大部份都已译成英文.当一个专有名词最初出现时,我们将它的巴利原 文保留在括号里;

后来再出现时则通常将其巴利原文省略.例如:最初用「无常(anicca)」,后 来用「无常」.相反地,有些字直接译成英文会很别扭,也就保留巴利原文,不译成英文.例如: kasina(全体?设计?)、deva(上帝?神?)brahma(极高生存界的高等众生?).《附录二》 收录这些巴利名词的定义,而不是它们的直接翻译. 编辑工作优先考虑的是维持必要程度的正确性,以及尝试使本书无论对于初学者、禅修者或学 者都同样具有可读性.为此缘故,编辑的完全一致性只得稍作调整.由于多人参与翻译与编辑,内 容若有任何瑕疵,参与人员当负全部责任. 编辑者(英文本)于帕奥禅林

1998 4 中译序 本书译自英文本《Knowing and Seeing》,乃是

1998 年4月17 日至

6 月16 日,帕奥禅师在台 湾新竹壹同寺的开示与问答.由于禅师开示时经常给予闻法者发问的机会,所以除了事先备妥的内 容之外,还有不少临时提出的问题与禅师当场的答复.本书于翻译英文本之余,也尝试从开示的录 音带中选取这些实况问答的数据.写录下来的英文内容经禅师审核之后译成中文,当中少数是原有 回答的补充,其余大部份为独立的问答,皆汇集于「即席问答篇」. 然而听写录音带时遇到一个困难:有时听不见禅修者所提的问题,只能听到禅师的回答.对于 这种情况,只好根据禅师的回答而拟定可能的问题.这是必须在此说明的. 对于巴利词汇的中译,本书尽量采取前人已译成的字词.遇到一个巴利字有数种译法时,即将 其同义词列于括号中,如:rupa 色(色法;

物质)、nama 名(名法;

精神)、utu 时节(火界;

温度)等等. 翻译时优先考虑的原则如下:

(一)忠于原意、

(二)易读易解、

(三)平实无华.本书里有 两种脚注:英文本编者的脚注与译者的脚注.编者的脚注以「编者注」标示,其余是译者的脚注. 为了方便初学者阅读,遇到佛学专有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即尽量在脚注加以解释.凡是在正文或脚 注中解释过的词汇,再度出现时往往不再说明;

读者可以利用本书附录后面的正文索引与脚注索引, 迅速地找到所需的解释. 本书中,禅师的巴利圣典引证乃是根据(第六次结集的)缅文版三藏.脚注所参考的书名标示 在括号内:若是中文书,则写出其全名;

若是英文书,则只附上书名的缩写.脚注所参考的英文书 有四本,其缩写及全名如下: 1.ComMAbh:AComprehensiveManualofAbhidhamma THEABHIDHAMMATTHASANGAHA PaliText,Translation&

ExplanatoryGuide byBHIKKHUBODHI KANDY,SRILANKA1993 2.EssAbh:THEESSENCEOFBUDDHAABHIDHAMMA byDR.MEHMTINMON YANGON,MYANMAR1995

5 3.P-EDict:THEPALITEXTSOCIETY'

SPALI-ENGLISHDICTIONARY byT.W.RHYSDAVIDSandWILLIAMSTED OXFORD,ENGLAND1992 4.ConP-E:CONCISEPALI-ENGLISHDICTIONARY byA.P.BUDDHADATTAMAHATHERADELHI, INDIA1989 本书虽经过多人多次校阅,但疏漏仍恐难免.若有任何需要改进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教.建议事 项请与帕奥禅林联络,地址与电话参见本书后的附录三. 感谢禅师慈悲授权翻译、不厌其烦地接受请示及惠予审核.谨愿一切见闻者同得法益、正法久住、 众生离苦. 译者 于帕奥禅林 1998.12 再版序 《如实知见》第二版乃是就初版原本的内容加以增修,除了删除赘字、修改错别字、矫正不恰当用 词、校正索引笔画之外,最后还增添了「书名.人名.地名索引」. 至于巴利文方面,禅师采用的是「第六次圣典结集」所成的缅文版藏经,在某些细节上可能与「巴 利圣典协会 PALITEXTSOCIETY」出版的巴利藏经略有出入.原则上,译者仍保留缅甸所承袭采用的 巴利文,举例而言:「精进」用viriya,而不用 viriya. 感谢大家对本书的关心与建议,希望继续提供宝贵的意见,并愿更多人齐来共享法益. 译者谨记于 台湾基隆 月眉山灵泉禅寺 1999.5

6 「诸比丘,灭除杂染是如实知见者之事,而非不如实知见者所能.」 佛陀法........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