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颜大大i2 | 2019-12-02 |
2018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笔试)试题( A 卷)科目代码:
811 满分:
150 分 科目名称: 西方经济学 注意: ①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
②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草稿纸上均无 效;
③本试题纸须随答题纸一起装入试题袋中交回!
一、简答题(共6小题,每题5分,总分30分)
1、请用基数效用的消费者均衡理论解释为什么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负斜率的.
2、造成短期边际成本MC 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LAC 曲线呈U 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混合策略均衡与纯策略均衡主要有何不同?试举例表示:存在一个纯策略 均衡的混合策略均衡和存在两个纯策略均衡的混合策略均衡.
4、某年洪水过后,政府拨款为灾区居民新建了住宅楼,同时发放生活补助,这些政府支出是否都要纳 入GDP 核算?请简单说明原因.
5、封闭经济中,私人部门的总需求主要由哪两个部分组成?如果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对这两个部分将 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6、简述没有技术进步与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及其主要含义.
二、作图题(共4小题,每题6分,总分24分)
1、作
图表示:对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成本递减行业,厂商和行业是如何实现长期均衡的?并请标明该 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作图并简单说明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3、作
图表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用净出口曲线和简单凯恩斯收入―支出模型来推导开放经济下的 IS*曲线(反映汇率与收入间的关系).
4、作
图表示短期和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简单说明其含义.
三、计算题(共3小题,每题12分,总分36分,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1、某厂商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生产某种产品,短期生产函数为 Q = 240L+24L2 -L3 . 其中Q 为月产量,L 为雇佣工人人数,每人每月工作20 天,每人每天工资100 美元. (1)若该厂商的短期生产处于理性决策区,求其雇佣工人的数量区间.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生产中,产品价格至少为多少厂商才能继续生产? (3)若厂商每月利润5000 美元,雇佣工人15人,产品价格8 美元,其固定成本为多少?
2、 设某寡头行业只有两个厂商, 他们通过选择产出水平来相互竞争, 市场需求的反函数: P(Y)=60 -Y, 厂商1 和厂商2 总成本函数:TC1(Y1)= Y1
2 ,TC2(Y2)= 15Y2 + Y2
2 , Y 表示总产量,Y1 、 科目代码:811 科目名称:西方经济学 第2页共2页Y2表示厂商1 和厂商2 的产量,Y = Y1 + Y2. (1)试求厂商1 和厂商2 实现古诺―纳什均衡时的产出(厂商均视对方产量为给定). (2)如果厂商1 成为领导者,可以先选择自己的产出水平,厂商2 为追随者.按照斯塔克伯格(产 量领导)模型,厂商1 和厂商2 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分别是多少?
3、假设一个封闭的简单经济,政府减税40,可以使均衡国民收入从240 增加到360,试求: (1)税收乘数、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 (2)政府同时减税40 和增加政府购买40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 (3)充分就业的产出为
500、均衡国民收入为360 时的通货紧缩缺口.
四、综合论述题(共4小题,每题15分,总分60分)
1、假设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政府对某项重要产品实施了最高限价,试结合图形分析: (1)政府进行价格限制后市场供需关系与价格的变化;
(2)这种价格限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应对方法;
(3)最高限价后与采取应对方法后的福利效应.
2、考虑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为钱和抽烟量,抽烟为一个纯粹公共商品(A、B在同一房间).A喜欢 抽烟,也喜欢钱;
B喜欢钱但厌恶抽烟.设A 的收入禀赋为YA,B 的收入禀赋为YB,抽烟的强度由0(不 抽烟)到1(最高强度)之间的数值来衡量.试用经济学原理分析: (1)假设抽烟水平和钱可以交换,那么有效率的抽烟与钱的分配是怎么样的? (2)假设空气产权确定,并且给了A 和B 其中的某一个人,情况又会怎么样?
3、据2017 年中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自11月10 日开始,央行由之前的净回笼资金转为连续净 投放, 在连续五个交易日中通过逆回购实现资金净投放分别为500 亿元、
1500 亿元、
1400 亿元、
2200 亿元和3100 亿元,共计净投放资金8700 亿元.请问: (1)央行采用了何种货币政策工具?其它常见货币政策工具与之相比,有什么不足? (2)根据IS-LM 模型的分析,货币政策在哪些情况下会比较有效?
4、假设在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工厂引进了无人化的生产流水线,大批从事简单生产操作 的工人因此被解雇.请问这是何种失业类型?造成这种失业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结合中国经济社会的 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问题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