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2019-12-08
每周四出版 本期出版2013年7月25日 周刊 DONG BEI FENG Email:jlrbdbf@ 163.

com 我国正处在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递 进的转型期, 传统生活正在发生改变, 主要是传统 生活的生存环境在改变, 迫使人对过去的传统去 审视, 传统要适应新的环境.社会转型期, 许多传 统文化在苦苦挣扎, 这是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 特 别是原属于农耕文化、 村落文化或胡同、 街巷文化 的那些传统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到来, 它们一下子 被冲击得无处立足.于是传统在丢掉、 改变, 或彻 底转换成一种新的方式存在下来.这是社会上一 般的常规理论.恩格斯在 《致施米特》 的信中说, 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 也只能把 它放在它所产生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观 察. 事实上, 有许多遗产在这种时候, 在特殊地域 环境的巨大变型期、 转换期却顽强地存在着、 保持 着.因此不能说某种传统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转型 期一下子便不适应了, 不存在了, 特别是文化遗产 由于特征不同、 形态不同, 所以, 保护、 抢救工作要 因地制宜、 因事制宜、 因文制宜、 因人制宜.那些 在这个时期存在的遗产, 也记录了真正的传统生 活. 最近, 长春市某街道动迁区内有个田铁匠, 他 住的小区旧房要拆, 新楼已分给他, 但他不愿去 住, 依然日夜在老房子里守着他的老工具, 着迷似 的总想打铁.我觉得这正是一个现代社会转型期 传统生活发生嬗变时的重要实例. 为了探清田铁匠生活与传承的状况, 我在一 个泥泞的早春来到他家, 一定要看一看他的铁匠 铺子.那时冬雪已渐渐开化, 清明过后的日子, 东 北正是泥泞的季节.他刚从山东老家给老人上坟 回来, 穿过一条泥泞的正在实行城镇开发的胡同, 就见他的铺子展现在眼前.自古铁匠铺子就是破 破烂烂的物件堆满一地, 他的铺子更是如此.四 周城建的高楼大厦已平地而起, 只有他的铁匠铺 子, 孤零零地处于大墙下的一隅, 充满了孤单和无 助.他站在早春的土雪上, 担心地打量着我, 那疑 虑的目光仿佛在问: 我与我的炉子, 还能留下来 吗?确实, 这个老作坊已与城镇化的环境十分不 协调. 推开他铺子的破门, 我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 只见他祖辈传下来的上百件工具让他一样样精心 地摆在地上挂在墙上.那些古旧的工具散发着腐 旧的气息, 仿佛有让人说不尽的苍凉细节, 但物件 的手艺却闪现出人类久远艺术创造的灿烂光芒, 它们照耀着人类生存、 文明的历程, 每一件都带有 着古朴和刚强.我在心底不得不承认, 这是人类 的财富, 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财宝.在铺子的一 角, 我发现了他自己的一个地铺, 破被、 枕头、 麻袋 片.那是他日夜在此守望文化的处所…… 他的老家在中原山东诸城一带的魏家庄, 从 前那里大人小孩都是铁匠.清, 光绪二十一年 (1886) , 他爷爷田光友三十多岁那年就开起了铁 匠铺.从14岁能拿动大锤子开始, 田洪明就正式 当上一名铁匠了, 与爷爷父亲走南闯北, 田洪明不 但和他们学打铁手艺, 他还外出拜师, 到许多出名 的铁匠铺子里拜师学艺, 就是为总结中华民族铁 匠的技艺和绝活, 广结天下铁匠能人.到1971 年, 文化大革命 时, 铁匠活不让干了, 说那是 资 本主义 , 可是, 他说什么也舍不得丢了祖上的那 些工具和手艺.于是他萌生了去东北闯荡的想 法, 决定投奔早年闯关东来到长白山黄松甸林业 局的一个姨父那儿谋生. 几年之后, 长春长青锻造加工厂正在扩建, 田 洪明从蛟河黄松甸来到长春, 工厂有自己的设备, 也用不上自己的老炉了, 有人就劝他, 老田哪, 扔 了你那破玩艺吧, 都啥年头了, 你还留着.田师傅 说, 我不能扔, 这是俺一家子的传家宝.于是, 他 把自己的老炉好好地摆放在自家他睡觉的床底 下, 每日下班都看上一眼, 不然就睡不实.1996 年长青锻造加工厂黄了.可是他不怕 黄 , 他一 下子想起了自己在家里久久珍藏着的小铁匠炉, 这不正是田家千百年的文化吗?于是, 他干脆就 在他家的院子里开了个 小炉作坊 起名 洪明五 金旺运加工厂 .他的旺运, 其实是指文化的旺 运、 遗产的旺运、 手艺的旺运、 历史的旺运.长春 的大街小巷, 都知道二道河子老街里有个田铁匠, 活好, 手艺绝, 什么扁铲、 巴路、 菜刀、 剪子、 秤、 锁头、 斧子、 连子、 转环、 唤头 (过去剃头匠的幌子) 都会做, 于是千家万户的, 就谁也离不开他的小铁 匠铺子了.这个铁匠铺子, 也成了南来北往, 大人 小孩的观赏场景.每天, 他的铁匠铺子的炉火一 闪, 锤声一响, 人们都挤到他的铺子门口来看热 闹, 来欣赏铁匠生活的风情和风景, 使城市增加了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是现在, 他的存在, 已与现代的城镇生活形 成一种矛盾, 小区需要 静 , 不能让他 开炉 打铁, 平房需要拆, 不能留下这个作坊, 可是他又一 点也舍不得丢弃他的物件和手艺.平房的人, 要 搬进高楼, 可牛、 马挂掌不能迁上高楼.他与社会 的矛盾其实是他的技术和技艺应该留存在一个固 定的空间里, 一个是农村, 一个是城乡接合部, 而 不应该是城镇小区.开始我想, 要解决这个矛盾 似乎也容易, 只要找一间房子, 把他祖传的老物 件、 老工具挂在墙上, 摆在地上, 建一个城镇民间 铁匠博物馆也就够了.但是这样做, 表面上文化 留住了, 传统却失去了. 因为传统在生活中, 其实是一种扩大的活态 的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期, 以博物馆的方式可 以留存住一些传统, 但那只是记忆性的, 物态的, 或者只能从死的物件上去记载传统了.那么, 这 等于是现代人眼瞅着传统在你的眼前丢掉和走 失.那么, 还有什么办法和手段能留住这就要丢 失的传统呢?重要的是, 传统是需要环境和地域 的. 在认真思考传统如何适应新的地域和环境 时, 我想起冯骥才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传统的生 动是留住传统的重要因素. 而郑振铎先生在调查 中也认为 真正的好文学作品, 恰恰产生于文人与 民间相接触的那种状态. 如果我们不能在现代社 会生活的转型期找到传统可以存在的条件和因 素, 不能发现传统立足于一个新的环境的必要性, 那么, 这种传统的 消亡就是正常的, 也是必须的, 留住 它也只是在博物馆中便可以了.但现在我们考虑的是能否留住这种传统在现代时期、 在生活中, 并 让社会认知传统的生动, 这才是在城镇化的时代 它的活态传统, 那么, 找出传统的 生动 和发现 传统与社会接触时的形态 就是重要的条件了. 首先, 田铁匠是一位突出的铁匠手艺传承人, 在生活中, 这位铁匠有许多独特的手艺, 人们非常 需要, 而他, 人缘特好, 谁家有个大事小情, 他都会 亲自上门, 并以自己的铁匠手艺去帮助别人.他 每天着魔似地鼓捣他的物件, 总想要 打铁 .二是, 他有天才的创造意识和智慧.我们发现, 只要 让他打什么, 他竟然可以如剪纸一样, 只要点上炉 火, 便可以打制出任何一件我们说出名的东西. 我曾经试他的智慧, 因现在每到清明, 家家为故去 的亲人烧纸, 要先在纸上打上 印 , 这种工具叫 纸镊子 , 但市面上没有卖的, 人们也不会做, 但 他会.他很快就能打制出两种 纸镊子 .而且告 诉我们, 一种圆的是给近处的人烧纸时用的, 如故 去的亲人在外地, 就用两边开个小口的那种 纸镊 子 , 说明可以将信、 钱送到远方;

我还提起从前矿 上挖煤矿工用嘴叼的一种 灯虎子 , 然后腾出两 手去背筐爬坡, 他竟然很快制作出这种铁鼠子, 鼠 嘴上还有胡子, 两只爪蜷着, 是 灯捻 , 十分生动 逼真.真叫人惊叹, 他真是一位杰出的民间艺术 家.传统传承人的特征包括他传承传统的完整 性、 创造性.他就是这样.三是他有传承传统的 主动性.主动性是一种完成使命的渴望性, 是我 们选择保护传统传承人的条件.四是他有传承传 统的自觉性, 这种行为表现在文化上也是对传统 精神的肯定.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一个 文 化自觉 的命题.他说: 文化自觉是指 生活在一 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

自知之明'

, 明白它的 来历、 形成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 , 跨文化交流的 基础, 就是从认识自己开始. 田师傅对文化的坚 守体现的主体就是自觉, 他的这种发自内心的自 觉与对传统环境的形成成正比.文化自觉使传统 顽强存在.五是传承环境对他的认可.目前和眼 下, 这个小区处于城市向市外过度的边缘, 也住着 一些与城乡来来往往的人家, 事实上, 一些人家还 需要这种工匠的存在、 这种手艺的存在. 他所具备的对铁匠手艺的爱, 使他杰出的民 间文化遗产传承人资质得到了认证.他心底的能 力, 还没有得到深刻的挖掘.他这样的民间生存、 传统传承和手艺持有者的身份, 还没有得到社会 的认知.社会转型期, 社会传统最易丢失, 我们要 努力去挖掘和认知新的环境需要传统的地方. 同时, 他所传承的民间技艺并不是转型后的 社会和时代不需要, 而往往是社会和我们主观上 认为不需要了.所以, 还要进一步挖掘现代社会 对他传承人的技术的认知度.这时我们发现, 当 代社会和如今的城镇生活中, 每天依然有诸多居 民、 企业、 工地、 文化艺术家、 公共服务部门还在找 像田铁匠这样的人, 许多生活、 生产中的工具在商 店和一些部门买不到, 往往还找他去恢复, 而有些 文化馆、 博物馆也希望他能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 现已经消失的老物件, 什么犁杖、 垮车子、 轱辘、 绳 车子、 阉猪刀子、 打马印子的烙铁、 老锯、 斧子等 等, 甚至各种表现人们思想和记忆情感的 镰刀斧 头 , 卡钳、 挂钩、 通条、 唱片, 一切的一切, 只要你 能提出名, 或能描绘出样子, 铁匠都能按你的想象 去完成.这其实已证明了他能传承传统的能力, 也说明, 生活是需要这些的, 这其实是转型后的传 统的新生和转换, 这不同于传统的自然消亡. 传统的新生其实延续了传统的存在过程, 新 的传统其实是在转换时以一种必须的存在因素完 成了转换和嬗变, 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但 新的传统一定要具备社会的需求和传承传统人自 身的能力.另一方面, 就是观察和验证传统的环 境是否需要这种传统.在这两个问题上, 其实田 铁匠和他生活的城镇小区完全构成了这个传统可 以存在的理由, 这是转型期留住传统的重要条件 和特征. 传承人传承传统的能力, 又要与转型后的社 会形态相适应, 这是传统转换与嬗变的必要条 件.大多数时候, 不是转型后的社会不需要这个 传统了, 而是传承传统的人本身没有传承传统的 热忱和能力, 二者缺一不可.于是, 传统走失了, 消亡了.如果社会生活不需要这个传统, 传承人 再有热忱, 再有能力, 他所传承的传统也会流失;

如果传承传统的人面对的是一个不接受这种传统 的地域环境, 那么往往是传承人改变自己的存在, 或离开这个环境、 地域, 渐渐地丢掉自己的传统. 我们所处的时期正是这种传统互替时期. 传统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因素缺一不可, 但寻找和归集现代生活中的传统和因素一定要时 时注意掌握舍弃与保留.生动的田野和社会生活 实践往往是来自于田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许多 对应层也就是遗产的活态性.可是在生活中, 许 多活态的细节往往隐藏在普通生活的过程中. 作为田野文化工作者稍不注意, 它便会消逝而 过, 只有寻找到那些生动的传统和它能存在的背 景, 文化才能被传承下去, 保护下去.如城市铁 匠的全部手艺、 技艺, 也不是全部的继承, 要有所 舍弃与保留. 未来的城镇发展需要保持生态环境, 必须要 对铁匠作坊所产生的烟尘、 粉尘、 废料、 废液进行 限制, 铁匠土作坊已不宜存在;

第二, 未来的生存 环境, 特别是社会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趋于宜 居化, 趋向于安静、 宁谧, 铁匠作坊的锤声将被限 制;

第三, 铁匠作坊的功能与社会生活的需求逐渐 分离, 单件打制已满足不了批量需求, 生产速度也 跟不上城镇需求的快速节奏.这些, 都是需要我 们必须选择和舍弃的. 但是, 农耕文化、 森林文化所传承下来的这种 铁匠作坊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又有自己的独特作 用, 它有任何传统所不能替代的优势.比如作为 铁匠千百年来所创造的传统文化, 那种有久远的 自然、 历史、 民俗文化功能的技艺知识依然是今天 传统生活所急需保留的.比如铁匠的锤声, 有必 要在生活中留下这种久远的响动, 可以在城市的 六一儿童节和五一劳动节中举行 响锤节 , 让孩 子和城市的人们去听一听铁匠文化的久远呼唤, 引起人们对劳动创造者的尊敬和对曾经存在的文 化遗产的思念.所以, 城市的铁匠文化节可以成 为由农耕文化向城镇化转型时期对传统文化实施 保护的重要举措, 也是留住了文化与生活的形态 和传统的生动.现在, 生活中正在形成 铁匠文 化 小区, 让它存活在这里的生活中, 并定期举行 铁匠 响锤节 , 让城市去感受这种文化的生动与 丰富.实际上, 一种新的城市生活传统也在悄然 形成了.据调查, 市区二道民丰街六组的刘老太 太(73岁孤独一人生活) , 她希望铁匠定期给她焊 一焊大马勺;

市区乐群街三组的盲人张丰, 希望田 师傅定期给他修一修 拉棍 , 以保证他外出方便;

市区乐山乡建筑工地王永明爱使田师傅的 砖掐 子 (码砖时的用具) , 他说: 自己使顺手了.其实, 现代的生活, 城市的街区, 依然渴望民间铁匠作坊 的存在. 对田铁匠在城镇化的环境中保持传统的调 查, 极大地启发了我们对传统的认知, 也对新时期 民间文化工作者和非遗保护工作的责任有了深刻 地了解.其实我们的调查正是在促使田铁匠的生 活与城镇化环境的融合与统一, 并让遗产魅力四 射的光芒不减, 绚丽继续.其实无论是城镇化还 是转型期, 传统很难消亡, 社会的发展与遗产的存 在并不矛盾, 无论环境怎样变化, 其实传统还活在 生活里, 因为传统是人的情感和习惯.它依据自 己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是要走进遗产, 分析 遗产, 做使遗产与生活交融与靠近的工作, 让我们 的生........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