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2022-12-16
www.

hzrb.cn 喜迎G20 诗话西湖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责任编辑: 潘宁版式设计: 俞帆A14 西湖, 是一首诗, 一幅天然图画, 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为迎接 G20 峰会在杭州召开, 讲好中国故事, 弘扬中华诗歌文 化, 展现杭州西湖的独特魅力, 通过诗歌为媒介展示美丽杭州形象, 进而展示美丽中国形象, 促进全民阅读, 推进书香杭州建设, 着力营 造G20 峰会在杭州召开的浓厚文化氛围, 杭州市学习办、 杭州图书 馆基金会组织举办西湖诗歌散文征集大赛. 这是 《杭州日报》 推出的 西湖诗会 的第一个专版, 截至活动结 束, 本报将陆续从来稿中选取佳作集中发表.需要说明的是, 本报 所发表的作品, 并不代表已列入月度好诗、 好散文. 大赛来稿一律发送电子邮箱, 投稿

邮箱: [email protected], 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征稿类别, 请在邮件中注明投稿人真实姓名或 笔名、 身份证号、 通信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 主办单位: 杭州市学习办 杭州市图书馆基金会 承办单位: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联系

电话: 0571-

85051735、0571-86535099 ・ 散文 雷峰塔, 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的名字.雷峰塔, 一个曾让千千万万 痴男怨女文人墨客愤懑不平的所 在.雷峰塔的建造者为五代时吴越 国国君钱m, 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 内, 它却成了一个悲怆时代的体现, 是一种精神压抑的开始, 所以在雷峰 塔倒下后, 才有了鲁迅先生的 《论雷 峰塔的倒掉》 和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两篇著名的杂文.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千年雷峰 塔, 因为成了鲁迅先生笔下战斗檄文 的武器, 又一次闻名于世.而我知晓 之雷峰塔, 却不是因为鲁迅的文章, 而是我的奶奶, 一个识不了几个大 字, 却对雷峰塔念念不忘的老妇人. 奶奶是个戏迷, 在她热衷的戏曲 中, 最喜爱的就是她百看不厌的 《白 蛇传》 .一提到 《白蛇传》 , 奶奶又总 是唏嘘不已, 戏里的女主人公美丽的 白娘子既是妖又是仙, 但成妖成仙都 不心甘, 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 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过着人世 间的平凡生活.正因为她这一特殊 的想法, 使她成了传说中最具亲和力 的人物, 得到了老百姓普遍的同情. 可是横空出来一个法海, 棒打鸳鸯, 使用魔法将白娘子压在雷峰塔下, 于 是雷峰塔成了奶奶挥之不去的一块 心病, 她念念不忘的就是雷峰塔, 做 梦都想去杭州西湖, 为雷峰塔下被压 的白娘子祈福祷告. 奶奶终究未能去西湖看一眼雷 峰塔是个什么样子, 因为在那个时代 交通不便, 乡下的女人要出一趟远门 几乎是绝无可能.不过从奶奶给我讲 的 《白蛇传》 的故事里, 让幼时的我以 为雷峰塔就是个邪恶的象征, 以至于 后来上学时从课本上得知雷峰塔曾 倒掉后, 不觉大快人心了好一阵子. 后来, 我在冯梦龙的 《警世通言》 里读到了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的故 事, 才明白那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 说.雷峰塔其实是无辜的, 它和西 湖、 断桥一样, 是因为它们与 《白蛇 传》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是一个 故事必须承载的基本元素.不过尽 管如此, 梦中的雷峰塔却成了我魂牵 梦萦的所在, 许多次在梦里我想象它 的模样, 它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塔?那 么闻名遐迩有魔力? 多年之后, 我终于有机会千里迢 迢来到杭州西湖, 见到了朝思暮想的 雷峰塔.果然是名不虚传, 诗曰 湖上 两浮屠, 雷峰如老衲, 保m如美人 , 雷 峰塔并不是我所见过的塔中最高耸 的, 然而, 黄妃古塔势穹窿, 苍翠藤萝 兀倚空.奇景那知缘劫火, 弧峰斜映 夕阳红. 每到夕阳西下时, 塔影横空 的 雷峰夕照 , 就足以让人心动. 今天, 我们已经不再痛恨那位传 说中的悲剧始作俑者法海, 却仍一往 情深地怀念着美丽善良的白娘子, 也 更着迷于重建后古塔的瑰丽风采. 烟光山色淡溟蒙, 千尺浮图兀 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 孤峰犹带夕 阳红 .雷峰塔, 永远是我梦萦魂牵 的宝塔. 本版图片摄影: 孙万刚 一2006 年的春天, 我第一次下江南, 是冲着廊多桥多的西塘古镇去的, 只身 一人, 郁郁寡欢.从古镇返回西北时取 道杭州, 自然要去逛逛西湖的.那一年, 我刚过而立之年, 一派想行人间万里路 的雄心壮志, 绕着西湖走了一大圈, 苏堤、 白堤、 杨公堤, 一个也不落;

苏小小 墓、 西泠印社、 郭庄以及其他想不起名字 的景点, 也是一个不落.时隔多年, 那些 曾经冲洗出来的照片早已找不到了, 记 忆最深的也不是西湖的湖光山色, 而是 我在断桥边帮几位外国人拍合影.他们 连连说着谢谢的时候, 我真想回以英语, 可话到嘴边硬是忍住了, 生怕自己蹩脚 的英语给国人丢脸. 一晃就是六年.六年后的今天我迁 居西子湖畔, 成了这座城市的异乡人, 卑 微而低调地穿行于这里的大街小巷, 上 班下班, 读书写作. 二 模贯西湖的苏堤、 白堤以及杨公堤 将湖面分隔为西里湖、 小南湖、 岳湖、 外 湖和里湖五部分, 但这并不影响它们还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西湖的整体感 就在于湖裹山中、 山屏湖外, 湖山相得益 彰, 互为映衬.其中, 外西湖的面积最 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 苏堤、 白堤越过湖面, 小瀛洲、 湖心亭、 阮公 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 夕 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m塔隔湖相 映, 由此形成了 一山、 二塔、 三岛、 三堤、 五湖 的基本格局. 如果西湖仅仅是山与水的结合, 那么, 这样的地方在中国的版图上可以找 出不少.可为什么西湖就能更胜一筹 呢, 我想, 它胜出的奥秘不仅仅是山水的 完美结合, 更是山水与人文的交融.翻 阅一部西湖史, 就是打开了一部家国史, 历史英雄、 文人雅士、 青楼女子、 贩夫走 卒, 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他们 不同的个人际遇恰好构成了西湖纵横捭 阖风流蕴藉的历史. 有无数个夜晚, 我一遍又一遍地翻 阅张岱的 《湖心亭看雪》 .这篇文章短, 所以我就录在这里吧: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大雪 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 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 与水, 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 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 亭上, 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 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 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 舟子 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 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的这个冬夜, 张岱 夜宿西湖.被他简洁叙述的这个清澈美 好的夜晚,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堪称经典 的夜晚.它的经典, 恰恰注解了西湖的 无限风雅. 三2013 年的新年, 一场漫天大雪在江 南的上空洋洋洒洒地飘着, 仿佛时光写 就的一帧行草长卷.我想, 这样的天气 是适合一个北人去西湖边走走的――固 然这是江南的雪, 但毕竟能捎来些许家 乡的消息.江南的雪期短促, 所以, 他们 面对一场雪所表现出来的异常兴奋是一 个北人无法理解的, 你更不能用少见多 怪去形容.我穿过街道里弥散不开的兴 奋气息, 去了西湖――我径直去的自然 是断桥.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 断 桥天天在, 但江南之雪不是天天有的, 所以, 雪天里去断桥颇有天时之宜.不怕 您笑话, 在我第一次来西湖时, 传说中的 断桥被我想当然地以为是一座在时光漫 漶里断掉的桥, 直到跟随人流走近断桥, 才发现它不但没断, 而且人流如织. 至于我弄清楚它命名的来由, 则是 迁居杭州以后的事――原来, 断桥的断, 是由于孤山路在此逢桥而断――为什么 要如此命名呢?为什么要把一座桥与路 联系在一起呢?这像是一个深不可测的 谜面.我这么比喻, 是因为后来听说了 断桥之名的另外几种命名理由.比如, 从平湖秋月一路走来, 白堤至此而断, 故 称断桥;

再比如, 冬日雪霁, 伫立断桥举 目四望, 残雪似银, 冻湖如墨, 黑白分隔, 格外动人心魄;

还有一种说法, 是张岱在 《西湖梦寻》 有 树皆合抱, 行其下者, 枝 叶扶苏, 漏下月光, 碎如残雪 之句, 故有 此名. 据有经验的杭州人说, 所谓断桥残 雪, 最适合的是雪后站在宝石山上看. 这个时候, 西湖银装素裹, 白堤横亘雪柳 霜桃, 断桥的石桥拱面无遮无拦, 在冰雪 消融后露出斑驳的桥栏, 而桥的两端还 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 此际, 依稀可辨的 石桥身似隐似现, 而涵洞中的白雪熠熠 生光, 桥面灰褐形成反差, 远望去似断非 断, 故称断桥. 如果断桥之名果真如此得来, 一定 要比孤山路到此为止更有雅意吧. 这一天, 我虽然没有跑到宝石山上看 断桥的雅兴, 但在断桥上偶然北望, 也算 得上颇有收获.为什么喜欢北望, 因为我 的家乡在北方.孤山、 葛岭一带铺琼砌 玉, 晶莹朗澈, 有一种孤绝的冷艳之美, 与 西湖的风格并不统一, 但令人难忘. 雪是天空写给大地的秘信, 我们这 些凡俗的人, 不一定看得懂, 但人人都会 跑出来, 像是凑热闹. 这热闹, 终究, 是雪带来的. 四 有一天晚上, 我梦见了西湖.这是 我南迁后为数不多的梦境里唯一一次与 西湖有关的梦. 这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