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jingluoshutong | 2019-12-21 |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地域文化散文 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 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 必 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 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 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 中指出: 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 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鲁迅先生说: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
一是 来自作家.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 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 种族、 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 术的.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而这正 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 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 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 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 经过作家体验、 选择、 加工、 提炼的结果. 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 因此,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地域文化知识积累, 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 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 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 伴人终生.柳宗元的 海上尖峰若剑芒,秋来处处割入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 乡 ,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日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的核心与基础.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 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 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 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 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 、 《秦腔》 、 《专三边》 、 《商州初录》 、 《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 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 绵长. 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 折射出作家对本土文化的洞悉与思考, 呈现了 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 揭示出人们忽略的种种地域文化现象, 形成了各具形态的 地域文化新格局,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散文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节选自董小玉《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进行创作, 且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 散文. B.地域文化散文能恰切地展示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 自然景观、 风土人情、 信仰习惯、 价值观念等. C.地域文化散文常常通过描写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 来展现其地域特色. D.地域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作品的文化域, 呈现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 因而 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味. 解析: 因而有更高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错, 原文最后一段是 极大地提高了散文 作品的文化档次和审美品位 . 答案:D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 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 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并在创作时展示出来. B.丹纳和鲁迅的话告诉我们, 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地域文化风情的散文更能被世 界各国人们接收. C.作家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知识积累及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 理 解力比地域文化本身更关键. D.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在作家贾平凹的《黄土高原》 《秦腔》 《走三边》 《商 州初录》 《商州又录》等散文中得到体现. 解析: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的内容可知,丹纳的话是告诉我们,自然的地域环境 会影响作家的创作.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本人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形成与作家童年和少年时代生长地的自然风物、 乡俗民 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 B.柳宗元的诗句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中传达的乡土情结,构成了作家 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它甚至可以伴随作家终生. C.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 大都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 他们创作的具 有地域文化意识的散文,从文化的深度去揭示人们的生存世故. D.在美学家丹纳看来,特殊地域的环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它直接关乎创 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解析:此题考查 它 的所指,原文第三段为 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 为文学三要素之一.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 它 不是指 自然的地域环境 , 而是 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袁隆平,半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袁隆平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 种田人 ――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 杂交稻种.民间一度流传:两个 平 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他艰 苦卓绝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 国家的鼎力支持为他带来了盛名, 持久不 衰的盛名也给他带来了争议. 那么,真实的袁隆平是怎样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我日日下田,而已. 他的 神坛下,是无数人的拭目以待;
他的眼睛里,却只有秧苗摇曳的一亩田.他身上有科学家的 固执,也有历史亲历者的豁达.对待外界的争议,他尽量选择消化于田间.其他的争议他不 予理会,但关于超级稻,他绝不退让.
1992 年,农业部主办的某报纸上刊登了一次座谈会的报道.会上,一些权威人士大肆 斥责杂交水稻,称其为 三不稻 ,即 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他的同事、学生 都让他声明反驳,他说: 没事,会解决的. 他心想,事实胜于雄辩.几个月后,江西省副 省长舒惠国来访,直截了当地问他报纸报道是否属实,舒惠国对他说: 那些言论让群众产 生了困惑,许多人在考虑要不要种植杂交水稻.我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这是袁隆平第一 次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个人荣辱毁誉的范畴.不久,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 杂 交水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才算是稳定了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的信心.
2014 年秋天,安徽蚌埠等地的近万亩 两优
0293 (超级稻品种)出现大面积的绝收或 减产.一时间,对超级稻的质疑甚嚣尘上, 超级稻稻种严重过剩 超级稻口味品质不佳 等话题在网上流传.本性里,他愿意安之若命,上世纪
60 年代刚做杂交水稻时被人揶揄理 论不对, 文革 期间甚至遭遇秧苗全部被毁, 都鲜少与人争论, 觉得 做好研究才最重要 ;
但现实是,他不得不出来反驳,因为袁隆平早已经不是独属于个人的袁隆平了,他的身后是 一个巨大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隆平高科旗下密密麻麻的组织结构,从育种 科研到育种公司,经销商到肥料公司,都有赖于 袁隆平 三个字熠熠生辉,全中国数以亿 斤计算的杂交稻种都可能因为他的一句话无法被播种.
2014 年10 月,他在《环球时报》上发表题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从历 史发展、现实数据的角度对网友的质疑一一进行驳斥,承认有问题,但也绝不是一些 居心 叵测 之人描述的那样,文章不卑不亢.结尾处他写道: 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 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2000 年,隆平高科要上市,想要使用袁隆平的名字.他没同意,后来多位国家级领导 劝说,加上他考虑到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就同意了. 隆平高科许诺每年提供
200 万元的科研经费,以及由姓名使用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