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旋风 | 2019-12-22 |
电话:010-82296505
邮箱:dushuzhoukan@163.
com QQ群:226839819 好书点亮智慧 阅读陪伴成长
2015 年9月28 日 星期一
06 中国教育报文化副刊中心 微信公众号:中教文化乐读 读书要有 融通 意识 张以瑾 最近,不止一次听人说 看书不是越多 越好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读书人对其所不 了解之事的臆断, 还是读书人基于个人挫 折的反思.也就是说,这个判断在两种情况 下是成立的:一是不读书,打心底认为读书 没用,自然觉得读得越多越没用;
二是死读 书,不懂联系,不会消化,经验告诉他读得 越多越乱套. 说 看书不是越多越好 的人,在分析 问题时显然欠缺科学精神. 所谓 科学精 神 ,首要一点是要明确你的话语前提和逻 辑起点, 其次是在表达观点时的审慎态度 和批判意识,这样才能求得真知,至少能提 出一个有意义的观点或问题. 这种精神如 果早年的学校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太多,那么, 唯有在持续终身的读书学习中自我追 求.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 为什么有些人 读了不少书,事实却一再显示, 读书多 对改善其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并无明显作用,以致他们觉得不能再读下去了?问题主 要有两个:一 是失之于 宽 ,二是失之于 窄 .前一种状态是读书漫无目的、随心所 欲,虽然日常勤于阅读,但因为没有目标和 方法的支撑, 读书始终没能成为其终身学 习的重要抓手. 后一种状态是读书虽然目 标明确,但始终行进在窄窄的轨道上,甚至 越走越窄, 他看的那一大堆书实际上都在 探讨某个专业或某个领域中的问题. 需要认清的是, 我们如今面对的是现 代知识体系,一方面比古代知识更庞杂,也 更系统化、专业化,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 知识的人为割裂. 经常听到有教育学的硕 士生、博士生说 我是学教育管理的 、 我是学高等教育的 、 我是学教育技术的 等, 语气中透露着对专业领域的认同甚至 是自得, 但我有一次忍不住提醒道: 教育 学只是一个学科门类,我们可能还要警惕: 这样细分下去, 我们对教育到底能知道多 少? 当然,我们知道学科、专业、方向等设 置都是传授知识和学术研究的权宜之计, 目的绝不是要割裂知识、造成条块化认知, 这就需要出身于不同专业的人要有扩展和 融通意识. 英国思想家哈耶克说: 专业研 究应当成为为建立一种全面的社会哲学而 奋斗的起点, 一个人要想使这样的奋斗有 所收获, 他就必须让自己的研究为自己打 开视野, 不把眼光仅仅局限于专业学科中 的问题. 他认为,真正的学习和研究应该 包括三个阶段,即一般教育阶段、专业训练 阶段和综合融通阶段. 就目前的学校教育而言, 对于前两个 阶段都有比较充分的考虑和安排, 中小学 以及大学低年级致力于通识教育, 大学高 年级和研究生阶段提供包括学科视角、专 业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内的专业训练. 相比 之下, 学校并没有给知识融通留下足够的 时间和空间. 这是学校教育需要反思和改 进的,也是走出校门、依然抱有学习意愿的 人需要反思和自我调整的.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所谓 融通 其 实就是不以学科、专业为畛域,尽可能广泛 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此达成更为全 面的认识.比如,历史学科在讲到明朝灭亡 时, 会从社会经济和制度角度归结为专制 统治阶层的腐朽无能, 由此引发导致王朝 覆灭的农民大起义和民族矛盾. 而气候学 则给出了另一种解释, 即中国气候在明末 (大约始于1580年) 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 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导 致灾难连连,激化了社会矛盾.我们无法断 言哪种解释更权威, 但把这两种解释综合 起来,显然能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真相.再如,教育工作总在强调 爱 ,这没错,但如 果仅仅强调 师爱 ,将其解读为基于职业 特殊性的 奉献 和 牺牲 ,又难免让人对 教师职业望而生畏.事实上,哲学、政治学、 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对 爱 都有很多论 述. 很多教师都读过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 的著作《爱的艺术》,但是如果仅仅从职业 需求来理解, 认为这是在教我们怎么爱他 人、怎么爱学生,那显然错失了他的思想主 旨.事实上,弗洛姆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 发,把 爱 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 一种回答, 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 力量.如果在这个层面理解教育工作,我们 会发现,教育其实是在激发我们爱的潜能, 然后体现为师生之爱、 生生之爱、 亲子之 爱,以及作为生命个体对他人、对人类社会 之爱. 带着融通的意识不断读书, 其实是对 个人生命状态的持续改善,回答 我们要成 为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胡适在《怎样读书》 一文中说: 像旗杆似的孤零零的只有一技 之艺的人固然不好, 就是说起来什么也能 说的人,然而一点也不精,仿佛是一张纸, 看去虽大,其实没有什么实质的也不好.我 们理想中的读书人是又精又博, 像金字塔 那样,又大、又高、又尖. 阅读, 不只是好书与学生之间的故事 连中国 2014年11月, 北京市教委出台 了《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 意见》, 对经典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 求. 阅读, 不只是好书与学生之间的 故事, 教师在此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 生命角色. 如若排除家庭的影响, 我 们可以确定地说: 好书是一片广袤的 森林, 而在学生与好书之间, 教师就 是条芬芳的小径. 脱离课堂的阅读会 形成新困境 随着阅读的不断推进, 有效阅读 已不止于教师为学生开出一个漂亮的 书单, 也不止于可以很方便的借到 书、 读到书等这些条件和设施, 但我 们发现: 仅靠书单或书名已经难以进 一步推动学生的阅读了, 根本原因 是: 内心深处缺乏读书的兴趣与内在 愿望. 就如同一个在内心深处厌食的 人, 即使你把美食摆得到处都是, 恐 怕也解决不了他的根本问题. 因此, 我认为进一步推动阅读需要更内在的 方式, 而课堂便是诞生 更内在方 式 的一个重要地方. 课堂, 本该是广泛阅读与自由阅 读最核心的一处触发源, 日日枯倦, 何以去课外讨生活? 兴味是学生在具 体的一本本书 ( 也包括一篇篇文章) 中诞生的, 兴味的养成离不开每天的 语文课堂.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 涵泳工夫兴味长 . 人因兴味才喜读 书, 特别是在养成读书习惯、 获得读 书方法的时候, 如若读得兴味寡淡, 了无生趣, 那无论我们怎样强调读书 的重要意义, 对他们已然意义甚微. 其实, 建立并体味兴味是真正的 读书之 难 . 因为, 兴味包括读书的 穿透力、 提炼力. 南宋学者陈善曾经 说: 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 入, 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 此是 入书法;
用得透脱, 此是出书法. 盖 不能入得书, 则不知古人用心处;
不 能出得书, 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 入, 乃尽读书之法也. 此言深中肯 綮, 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不仅如此, 兴味是见识与性情的 完美结合. 卓越的见识与跳脱的性情 一旦相得益彰, 读书便是一种无比享 受与流连忘返的过程. 说得简单一点, 纵然有再美好的书目, 寻不到 意思 , 学生如何能坚持? 再加之简单功 利化的强大社会影响, 学生阅读的前 景必然堪忧. 当然, 读书本身就是有 意思的一件事, 但更高级的 意思 需要点拨与指引, 需要教师努力创造 更大的氛围与情景. 一篇课本的篇幅或许不大, 但《敬亭山 》 28字里也可以挥就李白的 高远与清朗;
《 阿Q正传 》 只是鲁迅 的一个中篇, 但也足以传递出先生的 深刻与睿智……课本是学生必须面对 的阅读, 如若我们一方面将这里的阅 读搞得枯败冷落、 形同死灰, 另一方 面说外面的阅读好精彩, 这样的尴尬 并不好处理. 学生长期缺乏现实里成 绩的支持, 这样的阅读自然也坚持不 了多久. 语文课本身就应该是阅读课, 读 与写是语文得以腾飞的双翼. 不能享 有阅读魅力的语文课, 自身便存在着 严重的问题. 因此, 提高课堂阅读的 品位与情趣, 这正是我们改变学生阅 读状况的当务之急. 但如果一个学生 在整日与他相处的教师身上都不曾真 切体会到读书之乐之趣, 体味不到书 之于人的重要价值, 那么学校对于他 阅读的影响已经甚为微弱了. 教师的修养决定学 生的阅读品位 人的生命有限, 特别是现代社会 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学生们需要应 对的事情着实不少,因此,学生读一流 的作品与真正的经典就显得更加重要 了,钱理群先生曾推荐说: 《 论语》、 《 庄子》、唐诗、 《 红楼梦》、鲁迅作品是适宜 青少年阅读的经典之作. 在现实中还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 我们:学生被劣质书籍所困怎么办?这个 问题究其根本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 遇到过好书 ( 不是没有看见,而是没有融 通).在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中,是不 能排斥自小的锦衣玉食、华服霓裳的,也 就是说, 一个人自小如若养成了纯真而 高级的阅读品味, 他自己是不会轻易接 受 粗茶淡饭 与 敝衣褴褛 的. 去九寨沟旅行的时候, 我们或许 都有这样的经历. 当我们从外边的世 界带着一身仆仆的风尘与满头的溽热 一下子闯入的时候, 立即会被那里清 亮亮的世界所吸引. 初次见到树正瀑 布、 诺日朗瀑布的时候, 道道瀑流吐 玉飞花, 我们流连驻足, 久久不愿离 开. 殊不知, 入之愈深, 所见愈奇, 当我们撞见珍珠滩瀑布的时候, 无论 是满地铺展的水流的奇姿妙态, 还是 那种自高崖跌下翻江倒海、 万马奔腾 的赫赫声势, 让从前所见一下子便不 算什么了. 待我们折返, 重遇树正、 诺日朗等瀑流的时候, 不觉有 小巫 见大巫 之叹! 当然, 阅读没有吃饭穿衣那般直 接简单, 因此教师在其中担负着特别 重要的作用. 教师自己能否将一流的 作品与真正的经典读出妙趣横生与无 尽浩淼, 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品位是 尤其重要的. 不仅如此, 为学生在阅 读的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参照, 需要的 正是我们教师的见识与视野, 需要的 正是我们教师长期的修养, 有时甚至 是超越常规的胆气. 阅读是学生内在的 自我完成 成长是具有隐秘性的, 意识强 烈、 目的明确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 而阅读往往可以决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