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2019-08-28
雅玩七夕会南北数九歌 章云华 再过两周就是农历冬至日了.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地球南、北级圈内开始了极昼和极夜现象;

至 两极,还将出现长达半年的极昼或极夜,这也是我国 科学工作者选择现在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原因―― ― 那里正开始了漫长的夏季. 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晚上最长的一天.从 这天开始,民间流传的 数九歌 就此 唱响 了. 饶有兴趣的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南北相距近 !! 公里,跨纬度约 ! 度,太阳高度角相差很大, 气候变化也大,所以,尽管都是 数九歌 ,但南方、 北方的 歌词 却略有差异. 南方 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河上走, 五九六九河开冻, 七九 八九看杨柳,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北方 数九歌 :冬至属一九,两 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

三九二十七, 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出外冰上溜;

五九四十 五,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加七九,莫把棉衣丢;

八 九连九九,开始把田犁. 一九到九九,一共九九八十一天,其中最寒冷的 就是 三九 ,所以有 三九严寒 的说法,歌剧 《江姐》 里就有一首脍炙人口的 《红梅赞》 唱到了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到了 九九 , 已经是 春江水暖鸭先知 的 九九艳阳天 了. 不过,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地球接连 进入 暖冬期 , 数九歌 里描绘的场景,也许将 越来越不复存在了. 新米 赵韩德 每年十月十一月沪郊 新谷登场,大米上市,我 必及时买来,做很开心的 一件事:熬新米粥喝.抓 一把新米在手,凉凉的, 沉甸甸的,如握碎玉.米 粒晶莹,温润,仿佛还带 着稻田青青的水汽.米胚 芽如眉眼盈盈娇柔可爱. 我在农村下过乡,忘不了 满眼稻田碧绿. 可惜现在已经没有柴 禾灶头.不过家里 的一台电饭煲,厂 家自称有 农家灶 效果. 我想它凭什 么如此自负,原来 它的底部为大圆弧且浅浅 内凹收拢,相较于平底显 然增大了受热面积.这锅 有程序, 熬粥至少 # 小时. 熬出的新米粥果然米油浓 稠, 清香袅袅, 每每使我想 起初中时的支援三秋. 文革 前读初中, 时常要下乡支援三夏和三 秋.我们常去的生产队在 浦东钦赐仰殿附近. 钦赐 仰殿 是一座道观,乾隆 皇帝题的匾,当地农人却 常常叫成 金丝娘殿 , 又呼观为 庙 .金丝娘 是一种翠绿色鸣虫,两粒 米大小,秋天捉了关进火 柴盒,捂在胸口,听伊 息屡屡息屡屡 地鸣叫. 庙很冷落, 大门敞开, 人迹寥寥. 三夏三秋, 庙内 庙外晒满油菜籽麦子和棉 花稻谷.山门四重檐, 上 横一块暗乎乎的匾,四个 模模糊糊菜篮子大小的 字,就是乾隆帝写的毛笔 字.柏油桶大的香炉,烧 香点烛的小亭子.逢年过 节,才偶有老太太们来点 点蜡烛烧烧香. 至今相信,最好吃的 粥出于农家.下乡支援 三秋 ,要 与贫下中农 打成一片 ,还要到庙附 近的农民伯伯家里学习思 想.农民用大灶煮饭之 后,乘灶膛里柴禾 还有余火,赶紧往 陶罐里放好新米和 水,闷上盖,埋进 灶肚里.个把小时 之后取出,拂去柴炭,揭 开盖子,那罐白粥之香、 之魅,难言.农民婶婶称 我为 上海小弟 ,定让 咱喝一碗,待客盛情至今 难忘.彼处种田以 工分 计,收入极微,连日 常吃菜都不易. 那时我家人多,大人 小孩七口之家.日常的吃 粥,粥里总是搭进山芋 块,购粮证配给的.品尝 山芋粥,现在视为养生佳 品;

那时当主食,只觉艰 苦.而 中心藏之,何日 忘之 的高档美味之粥, 是白粥洒盐拌猪油. 提起猪油,没有经历 过上世纪 $% 年代饥饿困 苦时期那种窘迫日子的, 绝对体会不到猪油在老百 姓心目中亲切可爱又崇高 的地位.那时,一块洁 白、滋润、厚墩墩的猪 油,是很多捉襟见肘的主 妇、母亲、食堂、饭店 ……的梦.在全家每天只 能凭卡配售到半篮老菜叶 的日子,人们奢望猪油 如大旱之望云霓 . 凛冽清晨,父母亲匆 匆喝了粥,紧紧围巾,赶 市轮渡上班.我们则浑身 发热,抽抽鼻子,整整红 领巾,冲进寒风,上学. 当然,一般到了十点钟左 右肚子就会饿. 现在新米到家,先是 品尝纯白粥的天然原味, 佐以红腐乳,咸蛋,萝卜 丝海蜇皮.此后就是家主 婆在花样之粥上大显身手 了.她是广东人,什么都 敢往粥里放,我于粥中见 识过的食材分别有:青菜 萝卜、肉末、虾米、淡菜、干贝、皮蛋、猪肝、 蛋皮、咸蛋黄、香菜…… 至于莲子、鸡头米、葡萄 干、黑糯米等更为粥里常 客.近来我们到山西旅游 了一次,回来她又开始在 粥里加入黄小米,说那是 黄金食品 . 也入微信族吴莉莉我没有 微信 ,不想用,也不会 用.广中路街道的 生活服务中心 和 老龄办 为老人开办了学习班,负责 人邀我去听听,不好意思拒绝.出门遇 邻居,他也六十好几岁了,问我去哪 儿,如实告知后一脸惊奇: 用微信还要 去学习班?我付水、电、煤费,门都不 需出,侬…… 不等他说完我已脸色讪 讪,尽管我的学历比他高. 不用微信,为此被亲朋好友 批评过多次.手机这小东西,叫 人爱恨相加.没它不方便,有它 也讨厌.一机在身等于被绑,随 时被传唤,自由不再.本人做事 一向慢人几拍,当年办公室里一 台电脑众人公用,我从不去碰 它.电脑办公普及后,每人桌上 摆台液晶屏电脑,实物在前,不 是摆设.听年轻人键盘敲得滴答 响、看他们双指灵巧翻飞也心生 羡慕,有这群后生鼓励与帮助, 终于我也入了流. 信息潮流逐浪而高, 微信 早已遍地开花,从几岁的小伢儿到 白发老人,都成了低头族.我患颈椎病 几十年,去年又遭胸椎骨折,人都挺不 直了,低头看手机、读微信实在困难, 所以久久不愿入列.曾有朋友诧异:现 在还有不用微信的人?我很不解:自己 从来没 微 过,不照样走南闯北? 现在不行了,给本人洗脑的是学校 的退休网络小组.退休活动的通知方式 早与时俱进,从邮寄书面通知到户换成 打电话口头告知,再升 级为发 微信 ,手指 轻点,大小事瞬间搞 定.可组里还有几个后 进分子不用微信,这就 难为了小组长马老师,她只好另行告 知.可事一多,忙时难免疏漏.前些日 子马君电话过来,语气委婉: 组里不 用微信的只剩你一个啦 .锣鼓 听音,本人成了剩婆! 剩婆 之谓不好听,这还事小,给组长 添麻烦事大.谁劝我入微信群都 可不理睬,退管会是娘家,娘家 的话哪能不听?于是就有了开头 的一幕. 微信学习班办得好,亲民又 实在.学制设为五课时,学生若 过不了关,还可留级.两堂课听 过,我已浅悟其道. 开了 微信 始知它的好, 联络便捷、信息量大,但烦恼也 紧跟而来.我不想扰人,更不想 烦己.手机傍身,悦耳的鸣叫声 时刻响起,有信 微 来你总得看,信 息多时如雪片纷飞:有用的,无聊的;

叫人开怀的,让人郁闷的;

还有唇枪舌 剑的口斗……入群易,择群难.群建多 了,被微信捆绑而沦为信奴,整天眼 花、颈酸、手指硬,何苦呢?本人年已 入暮,来日须追,家藏的好书尚未细 读,读书乃是要紧之事.我可以亏欠人 际的交往,不能亏欠无声的朋友.玩 微信 不难,掌控有度不易. 责任编辑∶王瑜明 新民网: w w w . x i n mi n . c n

2 4 小时读者热线:

9 6

2 5

5 5 编辑

邮箱: w y mi n g @ x mw b . c o m. c n 读者来信: d z l x @ x mw b . c o m. c n

1 7

2 0

1 7 年12月10日星期日 / 研墨斋 记趣 陆林森 古人写字作文,都 是从研墨开始的.到了 后来,墨虽然已经不再 常用,但依然是文房四 宝中的 一宝 . 我对墨的认识,始 于学生时代.老师教我 习字,也是沿袭古法, 从研墨入手.彼时,我刚入学 一所上海私塾 (旧时私立学 校)接受启蒙教育,课桌上放 着一本描红簿,里面都是些用 红色印好了的汉字笔画和简单 汉字.老师说,描红须得由简 入繁,须得先从描红汉字的简 单笔画开始,用研磨好的墨汁 将那些横、竖、撇、点、捺、 折等汉字笔画尽数涂去.遵照 师训,我开始描红习字,印象 中,一位姓张的老师,教我怎 样研墨、握笔、运笔.初始, 一管狼毫在握,我的手抖动不 已,落在描红簿上的墨迹,一 似蚯蚓在爬,歪歪扭扭,那印 好的一笔一画,很难被我的墨汁 覆盖得不留一点儿红色.后来, 由于时时涂抹,情况大变,我居 然能抛开描红簿,自说自话地在 废纸上写将起来.一旁的张老 师,也毫不嗔怪,反而颔首不 已,大约是对我研墨习字有了些 许长进表示了首肯.从此,我和 墨结下了不浅的缘分,以致后来 稍通笔墨,索性 以吴墨为笔名, 因为带了墨字, 我很有点自得. 吴墨,即无 墨,借此生发,我自嘲研墨不 勤,作文不多.实际上,我的名 字由五木合成,五木即 吴墨 ,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笔名的原因. 早些年,我家有两间卧室, 其中一间兼做了书房,这就是我 的 研墨斋 .以研墨为书房名, 是为自励,时时告我勤奋,不可 偷懒.我的卧室兼书房,不过十 平方米多.房内,一张自制的大 书桌,居中,临窗而面壁;

还有 两堵墙,保持了原貌,粉以浅浅 的绿色涂料;

剩下的一堵呢,被 我安放了一个连体书橱.书橱虽 简陋,却也借天接地,颇有点金 戈铁马的豪气,可排放两千册左 右的书.除了书,每天、每月有 报纸杂志寄来,我从中选取喜欢 的,留下,看后都被塞到了书橱 下端.时间一长,书橱被我塞 得满满当当.这时,如要翻检记 忆中的一张报, 抑或一份杂志,必得弯腰曲背, 甚或匍匐在地,其状不堪狼狈. 然而,我常年乐此不疲,过时的 书报杂志,并不值钱,有时想 起, 翻出读读, 似乎又回到了记忆 中的那年、 那月、 那日的模样. 我在研墨斋生活了十多年. 读书、笔耕常至夜半时分,遥望 窗外夜空,已是群星璀璨,像是 在恭候一轮红日跃升.西晒的太 阳,在午后常钻进我这小小的研 墨斋,投下一窝阳光. 上世纪 &

% 年代初,我添了 一台 '

($ 电脑,这是我最早用的 电脑,不啻奢侈之举.有了电 脑,稿纸没有了用武之地,但我 不忍丢弃,都放进了书橱底部, 直到 #% 多年后的今天,它们仍 完好无缺,可惜大半已经泛黄. 既然染墨,对于蓝黑墨水,我也 舍不得丢弃,至今保存着一瓶蓝 黑墨水、一管墨、几方砚台. 前些年,我搬新居,旧房必 须腾空,偌大的书橱无法随我而 去.好在,书报杂志一份不丢, 都随了我在新居安身.比起先 前,新居宽敞了不少,读书也无 需局促在方寸之内.其中一间, 也依然兼做了书房,书房 名也依然是研墨斋. 新居, 添了两个书橱, 一置客厅, 一放卧室, 常年与我相伴. 想起昔日那壁立的大书 橱, 至今仍时有惋惜. 呆人看鲜秤 薛理勇 y 的简体字为 呆 ,普通话念 呆 音,上海话念如 眼 ,如呆大、 呆笃笃、呆瞪瞪、呆头呆脑等.以前, 中国民间买卖中称重主要使用杆秤,杆 秤由秤杆、秤砣、秤钩 ( 盘)、秤扣等 构件组成,秤杆上有 刻度,称之秤星或秤 花,称重时,当秤杆 保持水平状态,秤砣 所在的秤星的刻度就 是所称之物的实际重量,如秤杆下沉, 说明物体的实际重量小于秤星刻度指示 的分量,有利于店家,不利于顾客;

如 秤杆上翘,则物体的重量大于秤星刻度 指示的重量,有利于顾客,而不利于店 家.上海方言把秤杆上翘讲和写做 鲜 (沪音念 )* ) ,在购物时,家庭主妇 会对摊主说: 阿拉是老客户,客气一 点,称得鲜点 .沪谚有 y人看鲜秤 一词,比喻只看表面现象,容易上........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