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tar薰衣草 | 2019-08-28 |
60 年代初, 正是国民经 济困难时期, 但国家仍然下定决心, 在塞罕坝建设一座大型国有林场, 恢复植被, 阻断风沙.
1962 年9月,
369 名平均年龄不到
24 岁的创业 者, 肩负 为北京阻沙源、 为京津涵 水源 的神圣使命, 从全国
18 个省 (市) 集结上坝, 开始了艰苦卓绝的 高寒沙地造林. 恶劣的生存环境, 是创业者要攻 克的第一道难关. 由于缺乏在高寒地 区造林的经验, 头两年人们满怀希望 种下的
2000 多亩落叶松, 成活率还 不到 8%. 超出想象的困难和挫折, 一度冷冻了人们的笑声和激情. 党交给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坚 决不能退缩和放弃! 关键时刻, 王尚 海、 刘文仕、 张启恩等首任场领导班 子成员, 带头把家从承德、 北京等城 市搬到了塞罕坝, 以示决心. 在他们 的带领下, 林场技术攻关组改进了 水土不服 的苏联造林机械, 改变 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 大大提高了 造林成活率, 让信心和希望, 在荒原 上重新燃起.
1964 年4月的马蹄坑大会战, 更是全面提振了塞罕坝人的士气. 早春的塞罕坝, 风寒料峭. 林场精心 挑选了60多名员工, 分成4个机组, 分别由领导带队, 挺进作业现场. 所 有的人吃住在山上, 大干两天两夜, 在马蹄坑的山坡上都栽上了落叶 松.20 天后,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6.6%. 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 酸甜 苦辣交织在一起, 许多人禁不住泪 如雨下, 放声大哭. 此后, 塞罕坝机械造林全面提 速, 最多时一年造林达到
8 万亩, 成 活率、 保存率都创下了全国同类地 区最高. 但是, 塞罕坝人要经受的考验 并没有结束.
1977 年10 月28 日, 塞 罕坝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 一夜之间,
57 万亩树木被厚厚的冰 凌包裹, 20万亩树木全部被毁, 树枝 的断裂声撕心裂肺, 十几年心血换 来的劳动成果损失惨重.
1980 年夏 天, 塞罕坝又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 的大旱, 12万亩树木旱死. 使命在肩, 百折不挠! 他们克服 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经受了一次又一 次考验, 接续奋斗55年, 终于创造了 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使得在自然 状态下, 至少需要上百年才能修复的 塞罕坝生态, 重现盎然生机. 如今, 林 场造林面积达到了112万亩, 成为世 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更让塞罕坝人自豪的是, 他们 忠实履行了当年国家赋予他们的使 命, 让这里的百万亩林海和承德、 张 家口的绿廊连成一片, 在首都北部 构筑起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将浑 善达克沙地南下黄沙, 死死挡在了 河北最北端. 这片林海每年为滦河、 辽河涵养的水源, 相当于
10 个西湖 的蓄水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 新一代塞罕 坝人在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建 设中, 又扛起了捍卫京津冀生态安 全的历史重任. 如今, 塞罕坝的单位面积林木蓄 积量, 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 2.8 倍. 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 每年能产 生上百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每年释 放的氧气可以供200万人呼吸一年.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 美丽高岭 上的这片绿色, 正在燕赵大地蔓延 开来. 近年来, 河北省大力弘扬塞罕 坝精神, 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 全 省每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都在
500 万亩以上, 造林数量、 质量均居全国 前列. 目前, 全省有林地面积比1949 年增长了
10 多倍. 河北省环京津地 区已经实现了土地沙化逆转.
1964 年,
19 岁的我放弃了高 考, 选择了塞罕坝. 承德到塞罕坝有 两百多公里, 我们坐汽车颠簸了两 天两夜才赶到林场. 记得我们吃的 第一顿饭, 是黑莜面饼和炒蘑菇, 这 可是当时林场招待客人最好的饭菜 了, 可我们都觉得有一股怪味, 根本 咽不下去. 那时, 人们喝的是雪水、 雨水、 沟塘子里的水, 吃的是黑莜面 窝头、 土豆和咸菜. 偶尔能吃顿黑馒 头, 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住的条件更是艰苦, 房子不够 住, 大家就住在仓库里、 马棚里、 窝 棚里、 泥草房里. 夏天外面下大雨屋 里就下小雨, 外面雨停了屋里还在 滴水, 环境阴暗潮湿, 被褥常年都是 潮乎乎的. 最难熬的还是冬天, 嗷嗷 叫的白毛风, 吹到人身上刺骨地疼, 一刮起来对面根本就看不到人, 呼 吸都很困难. 最冷的时候有零下四 十多摄氏度, 人们的脸上、 鼻子、 耳朵、 手和脚上都长了冻疮. 到林场熟悉了一段时间的环境 之后, 领导让我们去苗圃学习育苗. 育苗确实不是个容易干的活儿, 整地、 做床、 催芽、 播种, 每项工作程序 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为了掌握好 播种时盖土的厚度和压实度, 我们 拿着滚桶和刮板一遍又一遍地练, 手磨出了血泡, 手臂肿得抬不起来, 可我们还是不停地练, 直到达到技 术要求为止. 那年冬天, 我们到马蹄坑作业 区清理残木. 山上的风特别大, 男同 志跪在雪地里采伐残木, 女同志负 责拖坡, 就是把残木用大麻绳捆好, 然后拖到山下. 由于积雪太深根本 没有路, 拖起来十分吃力, 使出浑身 力气才能缓慢地向前挪动, 但大家 都比着劲儿地干, 你拖得多, 我比你 拖得还多, 汗水把棉袄湿透了, 棉衣 又结成了冰甲, 走起路来, 全身哗哗 地响. 工作一整天下来, 肩膀被大麻 绳子磨得血红, 厚厚的棉袄也都被 磨破了. 晚上回到营林区, 我们在昏 暗的煤油灯下匆忙吃口饭, 赶紧把 棉衣补好倒头就睡. 就这样, 一干就 是一个多月, 我们累得就像脱了一 层皮, 等回到总场场部时, 大家都已 认不出我们了. 但是, 让我们骄傲的 是, 我们创造了女同志上山参加采 伐作业的历史, 男同志能做到的, 我 们女同志也做到了! 有一年春节前, 就在大家高高 兴兴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 突然下 了一场大雪, 积雪有一米多深. 总场 派了一辆大卡车送我们下坝, 又派 了一辆拖拉机推雪开道. 可是, 拖拉 机在前面刚推出了路, 后面的路又 马上被狂风卷起的大雪给埋上了, 走走停停, 走了整整一天才挪出了4 公里. 天渐渐黑了, 风雪也越来越 大, 拖拉机掉进了雪坑里, 汽车也抛 锚了, 我们只好一个拉着一个的手, 摸着黑又走回林场. 那一年的春节, 我们是在坝上过的. 没有电灯, 没有 电话, 没有鞭炮, 也没有饺子, 只有 对家乡、 对亲人浓浓的思念. 这些年, 林场常请我去给新职 工作报告, 讲我们当年创业的故事. 总有年轻人问我, 陈阿姨, 当年你们 就真不觉得苦和累吗? 说真的, 那时 候的人们思想很单纯, 没有想什么 苦啊累啊的, 只是想怎么把党交给 的工作干好.
50 多年过去了, 当年的小树都 已经长成了大树, 当年的茫茫荒原 已经变成百万亩林海, 我们所有吃 过的苦、 受过的累、 流过的汗水和泪 水, 都变成了快乐、 骄傲和自豪! 如果我能重新回到
19 岁, 重新 选择一次, 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告 诉大家―― 选择塞罕坝, 我无怨无悔! 选择塞罕坝 我无怨无悔 塞罕坝机械林场退休职工 陈彦娴 花海是我最美的裙子 塞罕坝机械林场职工 杨丽 塞罕坝的绿色种子撒遍承德大地 承德市林业局干部 封捷然 塞罕坝的绿色年轮 河北日报记者 赵书华 做生态文明建设的 先锋树 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 场长 刘海莹 2009年, 我研究生毕业后, 来到 了塞罕坝.在来之前, 我百度了一 下, 网上那些美丽的风光让我心怀 期待.可没想到的是, 报到的第一 天, 我就大失所望. 我家在石家庄行唐县, 距离塞 罕坝有
800 公里.报到那天, 已经 是12月中旬了, 知道那里冷, 我特地 穿上了最厚的保暖内衣和棉衣棉 裤.坐着绿皮火车咣当了
10 个多 小时到承德, 再坐5个多小时汽车到 了林场, 一下车, 我就傻了. 寒风像无数把刀子, 割在了我 的皮肤上, 还夹杂着雪, 扑到我的脸 上, 眼镜上立刻雾蒙蒙一片.林场 孤零零地夹在大山里, 满眼望去看 不到人烟, 我的心一下子凉透了, 泪 水开始在眼睛里打转. 林场领导很了解我们这些新职 工的心理, 一上班就组织大家参观 场史馆.当那些前辈们住过的马架 子、 造林用过的工具、 穿戴过的衣帽 就在眼前, 马蹄坑大会战、 六女上坝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在耳边时, 我 被深深地震撼了. 塞罕坝的人都很朴实, 相处起 来很轻松, 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 里.一开始我在办公室做文秘工 作, 几个月后我发现专业没有用武 之地, 便主动要求调到了生产股, 还 参加了林场青年先锋队. 我到生产股时已进入
12 月份, 白天气温也在零下
30 多摄氏度, 而 此时我们需要到山上统计木材.第 一次去干这个活儿, 就让我终生难 忘.当时的工作地点正好处于风口 上, 风力达到了七八级, 积雪没过了 膝盖, 风裹着雪打到脸上钻心地 疼.脚冻得没有知觉, 手也冻木了, 根本张不开, 只好每隔十分钟去车 上暖和一会儿, 回来再接着干. 那个时候心里最期盼的是午 饭, 因为可以在山场看库人的窝棚 里, 用烧开的积雪水泡方便面, 围着 火炉子取暖.直到现在, 我还认为 人生的一大快事就是在大冬天守着 火炉吃泡面. 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改善, 也使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目前,这里的野生植物多达600 多种.由于生长条件特殊, 塞罕坝的 野生花卉花大色艳, 引种栽培的价 值很大.林场成立了专门课题组, 我成为其中的一员. 我的生活充实多了, 查资料, 搞 调查, 写论文, 好多个晚上, 经常是 翻着翻着书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慢慢地, 我认识了塞罕坝数百种花 卉, 能够准确地说出她们的生长习 性和生长地域.到现在, 我们的课 题组已成功地将玉竹、 百里香等
20 多种坝上花卉, 引到低海拔地区, 为城市绿化美化增添了新的美丽. 而我, 也因为这项研究课题与我母 校的博士生导师结缘, 去年顺利地 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 生, 成为林场历史上第一位女博 士生. 花是美丽的, 但研究花的过程 并不全是诗情画意.为了能确定野 生花卉的分布、 生长状态和发展趋 势, 需要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有 一次在山上, 我被一种当地土语叫 作 桦皮夹子 的虫子咬了, 4天后才 发现, 像苍蝇那么大的虫子已深深 烂死在我的肉里, 到医院才取了出 来.所以, 即使是在夏天, 我都会穿 着秋衣秋裤上山. 到塞罕坝8年了, 我从未穿过裙 子.但我从不觉得这是一种遗憾, 因为我与鲜花为伍, 已经将自己的 事业和人生融在了林海中.当鲜花 铺满绿海时, 花海, 就是我最美的 裙子! 我与塞罕坝机械林场同龄, 小 时候, 父亲和乡亲们每年总要到一 个叫 塞罕坝 的地方参加造林会 战. 父亲每次回来, 总对我们说, 塞 罕坝人真了不起! 条件那么差, 还是 一年到头、 成年累月地干, 有的连命 都搭上了. 咱坝下的条件比人家好 多了, 更应该响应国家号召, 跟着人 家多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