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ok2015 | 2019-12-25 |
从进入高一的第一堂课开始, 老师就开始以各种方式给学生布 道、 洗礼: 讲学习的方法, 讲时间的 流逝, 讲高考的意义. 这种理念式的 灌输到了高二高三之后, 就会变成 非常现实的演练: 补课、 做题、 模考、 总结、 再做 题…… 高中三年, 是充 实的三年, 是神经紧绷 的三年, 是生命不息战 斗不止的三年…… 这 种流行的段子体并不完 全是戏谑和笑话, 而是 真实场景的回放. 对于 每一个临考的学生来说, 备考的过程都是一 种比拼: 拼智力、 体力、 耐力, 拼师资力量, 拼后 勤服务. 学生、 学校、 家 长三军联合三方联动, 剑指一个目标――高考 成绩. 这个终极目标将 压倒一切. 此情此景让人感慨 万千. 十八年前, 我也曾 是高考大军中的一员, 也曾在那激情燃烧的岁 月里摸爬滚打了三年. 那时候的高考还是在每 年七月的
7、
8、
9 三天.
1977 年恢复高考后, 这 个考试就成为年轻人改 变命运的最主要的途径, 以前是, 现在依然如 此. 回想自己的高考备 战生涯, 那也是紧张而 充实的三年. 高二开始, 补课、 熬夜成为家常便 饭;
高三开始, 半月一次 的模拟考试成为常态. 在逐渐明白了高考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们也自觉将所有的精力 都放在了学习上 , 学校和家长则 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 环境和后勤保障, 让他们能够心无 旁骛. 我当时所在的县城中学是省重 点中学, 学生来自全县的各个乡镇, 相比而言, 来自农村的孩子在物质 保障和后勤支援上就要比城里孩子 差一大截. 家在农村乡镇的学生, 因 路途遥远回家不便, 学校提供的集 体宿舍又数量有限, 很多人从高一 开始就在外租房, 自己洗衣, 买菜做 饭, 生活起居全靠自己, 没喝过牛 奶, 也没吃过什么营养品, 我就是其 中之一. 而城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则 优越了很多, 衣、 食、 住、 用等全部由 家人安排妥帖, 什么营养液、 补脑液 应有尽有. 另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 高考时, 城里孩子的父母, 都会亲自 陪考, 考前考后都会给孩子一些建 议、 鼓励. 而农村孩子的父母一方面 因为距离远无法到现场 陪考,另一方面也因文 化水平及见识局限无法 给孩子更多的参考和建 议,他们的奉献和付出 显得内敛而低调,甚至 不易觉察,因此关于读 书的事情基本上靠孩子 自己去把握和解决.自强、自立是农村孩子必 备的一项生活和学习技 能. 记得当时考完第一 科语文后, 我还回到住 处, 和租住在隔壁的同 学一起买菜做饭吃, 然 后又开始准备下一科目 的考试. 因为少不更事, 父母又离得远,没有来 自家庭的压力,我反而 得以轻装上阵,发挥了 自己的正常水平,最后 考上了一个还算满意的 学校.多少年后,我陆 陆续续知道父母因为我 当年高考也是牵肠挂肚 数夜未眠,只是我当时 不知道罢了.而我同班 的好些同学虽然平时学 习成绩较好,但因为受 到太多关注经受太大压 力而发挥失常,没有考 上心仪的学校,有的人 不得不选择复读,期待 来年. 现在, 我大学毕业 已经十四年了, 转眼之间人近中年. 当年的高考已远去, 但是它让我从 农村走进城市, 并留在城里安家立 业, 完成了可以说几辈人的一个愿 望, 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此, 我一直 对高考抱有一份敬畏与感恩. 如今大学资源越来越多,高考 上线率越来越高,但大学生就业的 压力却越来越大.作为一个过来 人,我希望参加高考的每一个学 子,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希望他 们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希望他们 的所有努力,都能够开出丰收之 花,打开老师的笑容,解开亲人的 愁肠. 城里考生农村考生B3 NINGBO DAILY 笔谭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叶向群 电话/87682876 王梁1996年夏天,我经历了人生中 十分重要的高考. 由于中考时差了几分没有如愿 考取可以免学费、有补贴、早工作 的初中专,原本寄望很大的父母不 得不把我送到镇上的高中,看得出 来他们有些失望. 高中三年是我求学生涯中最为 灰暗的阶段.一向成绩数一数二的 我遭遇了学业适应不良,开始走下 坡路,在与来自各个乡镇的佼佼者 的比较中逐渐衬出了我在后劲、 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不 再是老师、同学关注关爱的焦点.刚进高中的时候我是班级中 考成绩第一名,但此后从未攀到 过这个位置.学习起来明显感觉 吃力,眼睛也开始近视,家里一 些不睦烦心的事也让我无心学习,高一第二学期,我甚至向父 母提出了退学去县城的缝纫培训 学校学习一门技术以早点工作为 家里减轻负担的想法,被父母喝 止,只能继续往下读. 终于迎来了高考,那个时候考 试时间还是安排在7月的
7、
8、9三天.记忆中并不酷热难耐,考场里 也就开了吊扇,据说学校还准备了 冰块,但未见使用. 作为二三流学校的一名并不出 色的学生,对于能考多少、能进什 么大学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最后 的 冲刺 阶段就是按照老师的要 求不断地做题.生活上,家里也没 有额外的安排,也就最后几周带去 学校的一大杯干菜里的猪肉多了几 块,还给我买过几次几元钱一大瓶 的补脑汁,用褐色玻璃瓶装的,酸 甜中带点涩,比较合我的口味.现 在想来,保健作用肯定是没有的, 至多能提神醒脑吧.同学中也有喝 健力宝、太阳神、脑黄金什么的, 那价格就昂贵了. 高考前夜我还是迷迷糊糊睡着 了,那时独自住在亲戚家的旧厂房 里,借了闹钟以防睡过头. 洗漱完 毕, 时间还早, 就在街边一家小吃店 里要了一碗平时不敢奢望的肉丝 鸡蛋面 , 颇有点好好吃一顿上战 场的味道 . 整个考试过程没有什 么印象深刻的记忆 , 就是每场考 试之前会在太阳穴上涂风油精 , 还有数学考试混混沌沌 , 最后一 两道大题没做出 , 走出考场十分 沮丧, 想找个地方好好哭一场. 最 放松的是英语听力考试 , 因为是 第一年试点,不用计入总分 (填 报外语专业的可能会作参考) .我们 一帮人在考场东张西望,互相会心 地挤眉弄眼,凭感觉乱填一气,监 考老师也不管我们. 高考结束后隔了一两天就是填 报志愿,对照下发的参考答案,我 自己估计考了
500 多分,但并不十 分确定.当初填了什么学校现在 基本忘却,提前批应该报过军校,第一批填了浙江大学,这是 父亲的愿望,但我心里很清楚几 乎没有可能.第一批的第二志愿 填了浙师大,首选教育学专业 , 并选择了服从调配.尽管自身条 件不太适合当老师,但因为师范 是当年为数甚少的尚不用交学费 且有生活补助的专业,所以抱着 能进大学且少花钱的心思填上了.比较有趣的是,班里几个成 绩最差的同学把志愿表填得满满当 当,第一批赫然是清华北大复旦, 也算一种自嘲自乐了. 接下来就是漫长、不安的等 待.从学校回家后,便与往年一样 上山下田帮助父母干农活,家里很 少谈及成绩分数之事,不过看得出 大家心头都惦记着.那时没有电话 网络之类,同学间也没什么联系, 分数基本得等到报纸上公布以后才 知晓,而且那年好像还是分批先后 公布的.村里其他四位一起参考的 伙伴陆续打听到了各自的分数,只 有我的还无从得知,更增添了焦 躁.我清楚地记得那天下午在田里 拔秧,父亲脸色凝重,几次自言自 语,我隐约听到 不会一个都不出 山吧 (指考上大学,有出息) ? 那 一刻我心里很痛、很恐惧,我真的 不敢想象万一落榜将带给父亲怎样 深重的打击. 不过还好,我终于获悉了自己 的分数:524分,没有上第一批录取 线,但进降分录取的浙师大应该没 什么问题.这是一个不好不坏的分 数,我其实并不甘心,也很羞愧, 像我这样从小成绩优异的孩子最终 只落了这么个分数、这么个大学和 专业是要被别人轻视和数落的,也 因为此,我没有按照班主任的要求 回校取成绩单,此后很多年也没踏 进高中母校一步. 父母倒是变得神清气爽、笑逐 颜开,于他们而言,五个子女中 终于培养出了一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