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ys520855 | 2019-08-28 |
2015 年和
2016 年中央
1 号文件等对加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以及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等有关要求,推动农业 生产向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 的循环经济转变,加快促进种养结合 循环农业发展,我部组织编制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 ―2020 年) 》 .
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农业部
2017 年8月9日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 年) 引言新世纪以来,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最好历史时期. 粮食生产实现 十 二连增 ,连续三年稳定在
12000 亿斤以上,其他重要农产品也是丰产丰收、供 应充足,起到了为稳定物价托底、为稳定就业兜底、为稳定社会保底的作用. 但也要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各类种养业废弃物乱扔乱排乱放问题突 出,农民群众反映强烈, 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 迫切需要通过加强种养结合, 推动农业生产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遏 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指出要 推动粮经饲统筹、 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 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6〕1 号)要求 启 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 年) 》 《全国农业 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 》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 年) 》等对加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要求,编制本规划.
一、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 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无害化处理 .
2015 年中央
1 号文件明确指出 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 收区域性示范 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 设支持力度 .
2016 年中央1 号文件要求 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 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要求 自2016 年起,新建、改建、 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 . 《畜 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明确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的 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 加强畜禽粪便综合 利用,在部分生猪大县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 . 《全国农业现代 化规划(2016―2020 年) 》明确要 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工程 . 《全国农业可 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 年) 》 也要求 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 促进种养循环、 农牧结合、农林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讲话中 指出 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 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力 争在'
十三五'
时期,基本解决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 .种 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 作为种植业的肥源,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并消纳养殖业废弃物,使物质 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的循环式农业.加快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 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始终把 三农 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 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 十二连增 、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 有力支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 刻变化,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 紧箍咒 越来越紧,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的要求 也越来越迫切.面对新形势,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过去主要拼资源 拼消耗,转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 农业,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开展规模 化种养加一体建设,逐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资源环境的合理开 发与有效保护,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是既保粮食 满仓又保绿水青山,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种养业生产废弃物也是物质和能量的载体,可以作为肥料、饲料、燃料以 及其他工业化利用的重要原料.其中,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纤维素、粗蛋 白、粗脂肪和氮、磷、钾、钙、镁、硫等各种营养成分,可广泛应用于饲料、 燃料、肥料、造纸、建材等各个领域.1 吨干秸秆的养分含量相当于 50~60 公斤 化肥,饲料化利用可以替代 0.25 吨粮食,能源化利用可以替代 0.5 吨标煤.畜 禽粪便含有农作物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施于农田有助于改良 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地力,减少化肥施用.1 吨粪便的 养分含量相当于 20~30 公斤化肥,可生产 60~80 立方米沼气.我国秸秆年产生 量超过
9 亿吨,畜禽养殖年产生粪污
38 亿吨,资源利用潜力巨大.发展种养结 合循环农业,按照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的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农业生 产由 资源-产品-废弃物 的线性经济,向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 的循环经济转变,可有效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中, 很早就出现了 相继以生成, 相资以利用 等朴素的生态循环发展理念,形成了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等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农业发展模式.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 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依 然比较突出.根据资源承载力和种养业废弃物消纳半径,合理布局养殖场,配 套建设饲草基地和粪污处理设施,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构建粮经饲统 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带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 地理标志农产品稳步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全产业链附加值,促进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建设是治理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 农药以及畜禽粪便直接排放造成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统计,2012 年,全 国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600.5 万吨,总氮排放量为 317.0 万吨,总磷排 放量为 31.9 万吨.2014 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
5996 万吨,亩均化肥量远高于 世界主要国家施肥水平.而仅一个年出栏万头猪的规模化养殖场每年就能够产 生固体粪便约
2500 吨,尿液约
5400 立方米,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减少化肥 的施用量.在粮食与畜牧业生产重点地区,优化调整种养比例,改善农业资源 利用方式,促进种养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 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措施.
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促 进农业清洁生产,为进一步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开展多种探索并取得成效 1.推进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积极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 以秸秆肥料化、 饲料化、 基料化利用为主, 因地制宜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015 年全国秸秆总产量及其可收集利用量 分别达到 10.4 亿吨和
9 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 80.1%,约7.2 亿吨秸秆得到 有效利用.其中:推广机械粉碎还田、腐熟还田、秸秆堆沤、秸秆生物反应堆 等技术,增加农田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全国秸秆肥料化利用占比 43.2%;
发 展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农牧综合体,推广秸秆青贮、 氨化、微贮或生产颗粒饲料等技术,推进以秸秆利用为纽带的种养一体化,全 国秸秆饲料化利用占比 18.8%;
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提升秸秆循环利 用的高值化利用水平,全国秸秆基料化利用占比 4%. 2.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 推进适度规模养殖,鼓励发展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施畜禽养殖场 改造,推广雨污分流、 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的产生, 便于养殖污染物的后续处理利用.
2007、2008 年分别启动实施生猪、奶牛标准 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累计支持建设生猪养殖场
6 万余个、奶牛养殖场
5700 个.2012 年启动实施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累计支持建设肉牛、 肉羊养殖场
2400 多个,
2016 年启动
17 个奶牛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 在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提高了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水平,减少 了养殖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加强农村沼气建设,畜禽粪便得以有效利用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把沼气建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 了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 猪沼果 、 四位一体 、 五配套 等畜禽粪便循环利 用模式和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种植业、 养殖业和沼气产业的循环发展.重点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 盖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
在农户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等地区,建 设村级沼气集中供气站;
在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目前, 全国沼气用户达到
4300 万户,沼气工程
10 万处,全国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