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无理的喜欢 2019-08-30
2019 .

5 .

24 11 不动声色 绿茶 迭代是互联网时代的常用语, 意为系统升 级,就像我们从iphone

6、7 一路到现在iphoneX . 时下, 互联网或电子产品如果不迭 代, 很快就被淘汰. 那文化产品、 知识产品需不 需要迭代呢? 当然也需要, 只不过比较慢. 就像 我们传统出版, 也在逐步升级, 但总体还是保持 了传统模式. 说到文化迭代, 我觉得冯骥才老师是真正 的先行者, 读完冯骥才老师的这套记述文化四 部曲( 《冰河》 《凌汛》 《激流中》 《漩涡里》 ), 基本 上可以看出一位知识人在不断文化迭代的过 程. 我试着谈几点感受!

一、冯骥才是一部超级电脑 如果把人都比作一台电脑, 那大冯老师无 疑是一台超级电脑, 主机大, 内存足. 有使不完 的力气, 用不尽的精力. 在中国从事文化的人群 中, 大冯老师无论从个头还是块头都应该是最 大的. 加之五十年来的系统不断升级, 说大冯老 师是超级电脑应该是准确的.

二、内置了两套操作系统 一套是那个时代内置的―― ― 黑五类 系统. 这套系统让大冯老师这台大电脑几乎处在 瘫痪状态, 什么都不能做, 不敢做, 能够获得短 暂休眠不蓝屏就是万幸. 那个年代的文化人几 乎都被内置了这套系统, 有些人主机不够强大, 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 但是大冯老师跑下来了, 因为他还有另一套操作系统在发挥作用. 这就是另一套自由、 秘密的系统. 大冯老师 凭借自己超强的行动能力, 成为那个年代的超 级业务员, 维持了书画社的生计, 保证了二十多 人每人每月四十五元的收入. 这位喜欢戴着 瓦 西里 帽东奔西走的业务员, 干得很辛苦, 但却 获得那个时代最可贵的东西―― ― 自由. 这套系统里还有一项重要的源代码―― ― 秘 密写作. 在如此不自由的环境里, 大冯老师秘密 写了很多东西, 东藏西藏, 砖墙里, 烟道里, 甚至 藏到自行车车管里, 一直担心自行车被偷. 秘密 写作让这套系统高度紧张又高度灵敏, 所以, 后 台运行的这套系统, 保证了文革结束后, 系统的 全新迭代.

三、大冯老师的三次升级迭代 第一次迭代: 文学爆炸.

1977 年, 来到人文 社 借调式写作 . 有了之前的秘密写作, 这次的 系统升级非常顺利. 在朝内大街

166 号院里, 大 冯老师迎来自己文学的第一个春天. 《义和拳》 《神灯》 《铺花的歧路》 《雕花烟斗》 《啊! 》 ……都 是第一次迭代时期的文学收获. 维持了三四年的 伤痕文学 潮过后, 大冯 老师开始思考文学的未来. 他和刘心武在 《人民 文学》 上用书信的方式探讨 《下一步踏向何 处? 》 , 也和李陀在 《上海文学》 上探讨中国文学 现代派问题. 在文学自我发难期, 大冯又写了大 量作品, 尝试更多文学的可能性, 《高女人和她 的矮丈夫》 《神鞭》 《三寸金莲》 《阴阳八卦》 , 以及 持续写的 《一百个人的十年》 …… 第二次迭代: 回归绘画. 在文学列车上奔驰 了十几年后, 大冯老师感觉没了方向盘. 这时 候, 另一支笔开始蠢蠢欲动. 大冯在一篇 《我非 画家》 中宣告自己回归绘画 我曾有志于绘事, 并度过十五年丹青生涯……叫我离开绘画又何 其难也.

1990 年, 《冯骥才画集》 出版, 之后开 始全国巡展, 画画又让大冯忙碌起来. 也正是巡 回画展的那两年, 让大冯老师进入第三次迭代. 在周庄一次卖画买迷楼实践中, 走出了文化遗 产保护的第一步. 在老家宁波慈城的 冯骥才敬 乡画展 期间, 感受到唯家乡风物才能生出的自 豪. 那次又实践了卖画保护贺知章祠堂之事. 第三次迭代: 文化遗产保护. 真正让大冯老 师从一己的世界里突然蹦起来进入文化遗产保 护中来是天津老城保护. 几乎是争分夺秒和拆迁 方及各方抢时间, 记录和说服同步进行. 保护天 津卫, 保护估衣街, 以救火般的速度和救死般的 精神抢救老城和老街. 这个漩涡一脚踩进去, 就 是二十多年. 在这个漩涡里, 一边陷落一边升腾. 大冯老师一次演讲的题目是 《不能拒绝的 神圣使命》 , 这个题目也是李辉老师策划出版的 冯骥才演讲录 的书名. 这个发言实际上让大 冯老师把自己钉在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字架 上. 后沟村、 朱仙镇、 蔚县、 贵州苗寨、 福建土 楼……这位行动的知识分子用双脚去丈量他深 深热爱的中华大地. 这三次迭代, 用大冯的话说就是: 沿着文学 的大道, 翻过一座绘画的廊桥, 掉入民间文化保 护的漩涡.

四、外置了很多硬盘 随着系统不断升级, 大冯这台超级电脑的 硬盘越来越不够用了. 于是, 他外置了很多硬 盘, 把不同的数据倒到外置硬盘里, 以保证电脑 正常运行. 在 《漩涡里》

145 页, 他把自己的硬盘 做了细致的分区. C 盘: 写作, 一年中占

75 天;

D 盘: 天大学院, 一年中占

75 天;

E 盘: 文化遗产保护, 一年中占

30 天;

F 盘: 绘画, 一年中占

30 天;

G 盘: 全国政协, 一年中占

21 天;

H 盘: 天津文联, 一年中占

15 天;

I 盘: 全国文联, 一年中占

15 天;

J 盘: 中国民协, 一年中占

15 天;

K 盘: 民进中央, 一年中占

15 天;

L 盘: 小说学会, 一年中占

9 天;

M 盘: 其他: 家庭、 出国……

五、五十年不宕机 毫无疑问, 大冯老师是一台五十年不宕 机的超级电脑. 只有两次短暂的待机休眠. 一次是被抄家的时候, 他吓得大叫一声, 整个人就蒙过去了. 仅过了一分钟, 好像有一 根牛筋拉了他一下, 整个人又 还阳 了, 脑袋 像是被清洗过一样, 极其清醒. 另一次是, 文革后进入创作旺盛期, 高强 度的创作和兴奋的状态, 导致身体垮了. 于是 停下写作去北戴河疗养, 还碰到蒋子龙、 叶文 玲、 张抗抗、 王安忆等人. 即使在那段时间, 也 按捺不住拿笔写一些散文, 《书桌》 就是那期 间的名篇. 马三立先生说: 你大冯比我多一匹马, 所 以更累.

六、冯骥才的新身份: 程序员 我最后想说, 大冯老师不仅是小说家、 画家、 民间文化遗产专家、 民俗学家、 人文旅行 家、 音乐鉴赏家、 思想家、 教授、 院长………还 有一个大家想象不到的身份―― ― 程序员. 他通过自己几十年不懈的努力, 收集整 理了中国文化中的各种源代码, 然后, 开发出 不同主题的操作系统, 比如: 年画操作系统、 古村落操作系统、 古建筑操作系统、 口头文学 操作系统等等. 未来从事中国民间文化研究 的人, 主要装入这些系统, 再慢慢进行自我的 系统迭代, 会做出更大的学问. 杨早 我参加过很多读书会, 作为主持, 或作为嘉 宾. 人多的有五六百人, 人少的有十来个人. 但 我最喜欢的, 还是自己参与创办的阅读邻居读 书会. 那是世上最小最美的读书会. 阅读邻居有三个创始人. 最早提出这个想 法的, 是资深书媒人绿茶―― ― 书媒人 是我造 的词, 因为关于书的事, 他什么都干, 所以只能 为他造个词叫 书媒人 , 为书作媒, 以寻良人. 这位仁兄, 嘴里最喜欢嚷嚷的就是 阅读需 要分享 ―― ― 这是读书的好处之一. 同样是媒 人, 世纪佳缘或百合网就不敢说 婚姻需要分 享 . 虽然前人也有过话 书与老婆概不外借 , 但说的都是实体, 书里的内容还是可以甚至必 须分享的. 不然, 费劲巴拉地读了一本好书, 不 往外吐点儿什么, 岂不等于衣锦夜行? 豆瓣就是 这么成为文艺青年大本营的. 阅读需要分享, 我也赞成. 但我只能算帮个 人场, 重要的是空间. 恰好也有这么一个合适 的. 我有个发小邱小石, 与太太阮丛在我们小区 开了一家书店, 叫 读易洞书房 . 这家书店空间 不大, 顾客也不多, 说是书店, 更像是他们俩的 外置书房. 这么一家书店, 还被书业某协会评为 最美小书店 , 你就可以想象那种调性了. 这家书店现在已经没了. 所以我来描述一 下它的内部: 走进南边的门, 是条颇长的过道, 其实也相当于一间屋子, 用来摆设新书, 或者邻 居寄卖的物件, 也办过展览. 很长一段时间, 墙 上都挂着阅读邻居的照片. 邱小石的摄影技术 很棒, 总能将闲常情景拍得很有文艺范儿. 再往里走, 过一道玻璃拉门, 就是书店的主 空间, 被一道书墙分成两块, 门的左手边是一个 曲尺形的小柜台. 柜台里有杯碟与咖啡机, 水龙 头. 与柜台共享左空间的是一张原树截开的大 木台子, 围着可以坐八九个人. 木台子右侧就是 分隔两个空间的书墙, 书墙下有一条也是原木 做的长凳, 挤一挤也能坐四五位. 靠着北边的 门, 也就是紧挨着大木台的尽头, 还有一个大冰 箱. 这里就是用于读书会的场地. 书墙背后, 则是一个半独立的空间, 有两张 沙发相对, 也有一张大桌配四把餐椅, 窗前还有 相对的两张宜家懒汉椅. 这里用来开个策划小 会, 或是会个友发个呆, 都是极好的. 屋里所有 的架子上, 都塞满了店主(一般叫 洞主 , 读易 洞嘛)搜集来的旧书旧物. 说实话, 除了去香港 与日本, 很少见到这么美丽而又拥挤的书店. 邱小石大学学的是食品工程专业, 正业似 乎是广告, 特别喜爱与关注建筑. 听上去很杂 乱, 但如果熟悉他会知道, 他的兴趣点就是各种 创意, 各种记录. 他随时用各种方式, 网志, 公号, 相机……来记录他看见的世界与生活. 总之, 我们三个人既是朋友也是邻居, 就一 起创办了阅读邻居. 阅读邻居的 小 , 还不光是 地方小, 人数也少(我们有心理准备, 就算只是 我们仨, 一样也可以做读书会), 最重要的还在 于它一开始就没想着从外面拉人, 就是为社区 文化做一点贡献. 最初的理想状态是 走几步 路, 来书店, 花三小时, 分享一本书, 开一场思想 的碰碰车 . 后来邱小石总结了八个字 最小成 本, 最大快乐 . 小 还包含了时间成本与交通 成本的压缩. 到今年, 阅读邻居已经八年了. 这个小小的 读书会, 接纳了来自北京四面八方, 还有外地各 处的参与者. 它没有学历、 职业、 学科……等等 门槛, 也不收费, 对来者只有一个要求: 读完主 题书, 必须发言, 参与讨论. 每月一场读书会, 每场三个小时. 只开放十 五个名额―― ― 不仅仅是因为读易洞的场地如前 所述, 只能提供十四五个座位, 更重要的是, 我 们测算过, 在三个小时内, 如果要让每个参与者 都有五分钟发言时间, 并且开放半小时讨论, 那 么十五个人, 是一个黄金数字. 多不行, 少倒没 关系, 讨论可以更充分. 这里就要说到读书会的产出了. 前面说了, 邱小石可是个记录控. 不管座位多紧张, 紧张到 有人得站着听, 或者是去另一块空间去听壁脚, 一定有个靓位是留给专业速记的. 每场读书会 能产生三万字以上的文字稿,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