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 2019-07-29 |
shanghaiforum.org 上海论坛2012嘉宾采访录亚洲道路电子
网址:www.shanghaiforum.org 复旦大学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在上海论坛
2012 上,我们招募了
30 多位优秀的 复旦学生担任记者对论坛嘉宾进行采访.他们 用专业、投入和自信记录下这些智慧之声.这本采访录, 就是他们与嘉宾们交流观点、汇集智慧的结晶. 上海论坛组织委员会诚挚地感谢每一位莅会嘉宾和每 一名学生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与更多关心亚洲发 展的同仁们,共享思想与智慧的力量.
2012 上海论坛学生记者名录 姓名Caspar van der Plas 车锐 陈丽娟 陈夏露 崔梦玲 David Young 戴莉 Edward Allen 耿璐 龚瀛琦 韩沁珂 黄安利 James Long Jeffrey Chen 金超逸 李颖 刘晓 刘雨潇 专业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历史学系 哲学学院 新闻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计算机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旅游系 新闻学院 刘夏雨 罗芬 罗云睿 倪佳炜 Patrick Shorter 秦臻 丘美芳 Tim Lu 盛婉瑜 万虎 王恺 王一竹 王杨卡佳 相慧莲 徐盛洁 徐晔 许晓曦 严一心 阎薇 颜沁 杨博雅 余明智子 张婧易 章若瑶 赵玮成 赵雨樱 邹烨 新闻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新闻学院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经济学院 新闻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经济管理试验班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新闻学院 新闻学院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新闻学院 姓名专业2012 上海论坛学生记者名录 Carlo Cararo 陈健陈向明 陈新华 Chung-in Moon Donald Clarke 胡兆光 华民黄枝连 James Steinberg 贾宝兰 鞠建东 李俊峰 李炜光 李向阳 林华生 林金源 刘绍臣 龙永图 Miles Kahler 庞中英 Ronald R. Rindfuss Takashi Terada 王文王子冬 Eiji Ogawa 薛澜叶嘉安 张礼卿 张维华 赵国通 赵章元 周启星 朱民朱淑娣 我们要为未来 贴现 中国将是 两重性 国家 上海城市化要重 质 不重 量 在中国的地面上还有一个沙特阿拉伯等待开发 亚洲将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地方政府融资债券(LGFV)的安全性存在争议 智能电网将助力低碳城市发展 未来十年将重新回归小平路线 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着眼全球、着眼时代 中国应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者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是个大趋势 未来十年是个非常重要的调整期 重人才而非设备,重质量而非数量 我主张财权和事权高度契合 亚太― ―未来十年大国的角力场 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中国经济 中国可以示范共存共荣的道德价值观 中国政府要对环境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还有一二十年 东欧国家的政治联合和合作 强调地区主义是东亚合作的出路 即使取消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会下降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中国角色 中国崛起是一个超大吨量级国家的崛起 未来十年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会不断提高 亚洲应建立区域货币一体化单位 市场不完善,是对创新最大的制约 生产性服务业势必会向更加成熟的方向 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发展 走近 智慧城市 建设 新能源研究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本世纪中叶有可能出现生态崩溃 对环境问题的关心要上升到全民的高度 人民币国际化走的是 创新模式 从法的角度推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思考
002 007
010 012
014 016
019 022
027 031
033 036
039 042
045 049
051 054
057 059
061 064
066 069
074 077
080 083
086 089
092 095
099 103
107 目录002 我们要为未来 贴现 亚洲的许多投资尤其在基础建设方面还并不完善.在亚 洲,社会发展仍在进行中.现在贫穷问题很严重,为了解决 贫穷问题,即将进行的发展可以走和欧美不同的路,机会还 是有的.这部分国家的政府需要明白,面向与欧美不同经济 体系的转型还是可行的,他们仍然有机会实现,因为他们无 论如何都要迈出发展这一步. 记者:这次会议的主题是 经济全球化中的亚洲选择 .关于这个议题,目前为止您 有怎样的印象? Carlo Carraro: 我对此是非常积极的,我们在这次会议上探讨的这个议题,从经济稳 定到环保问题都不再是国内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属于韩国或者中国,他们不再仅仅是地区 性的问题,是全球性的.全球化的情境在这些问题中处于核心位置.比如污染和财政动荡 这些问题,单靠各国政府的力量已经不能充分的扭转.我相信对于气候变化、能源、金融 市场如何运作等问题,这次论坛汇集的反馈意见至少能够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当然,接下 来将面临各国间不同的管理方式,但更好的理解和合作至少是第一步. 记者 :龙永图在上海论坛也做了主题演讲,他提到上海论坛和其他政府论坛的不同在 于,上海论坛是由大学组织的.您也担任威尼斯大学的校长,您对此如何评价? Carlo Carraro 威尼斯大学校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工作小组 副主席. 记者:David Young、王一竹
003 Carlo Carraro: 这是个非常棒的想法.例如达沃斯论坛、世界经济论坛,或者其他由 独立机构组织的论坛,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中都有.这些论坛更关注政策层面的事 情,但在上海论坛,政策和良好的分析相结合,这些更深刻的学术分析来自不同领域的视角. 只有大学可以提供这样的融合,大学是世界上能够取得这种结合的唯一的地方. 记者:您的演讲中提到了您在与 IPCC 的合作中,努力创造控制气候变化的不同方式. 你提到了一些缓解性和适应性的方式.从实际出发来看,能源公司在获得实际成效的 同时很难将这些方式落到实处.你认为我们更该关注什么?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Carlo Carraro: 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IPCC 正努力汇总各方认识,不是为了制造新 的观点.我认为 IPCC 基于全球化背景所提出的报告将是过渡性的.这里的关键词是 过渡 性 ,因为报告中提出的观点是需要时间的、进步性的,不能在几年内完成,要花上几十年, 但从现在开始是很重要的.在各种观点中,调查和发展基于首位.我们需要核心的创新技术 去控制全球的碳排放、着手开始提高能源效率.我们已经做了很多,但还不够.我们有再生 能源的技术,但成本高于使用传统燃料.不过近年来的进步是令人称道的,因为市场规模在 扩大,从规模上说,这些技术被证明是有效的、并且使用价格大幅下降.这体现了改进的可 行性.但是使这些技术能够切实应用还具备优于传统能源的基础建设. 记者 : 您指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作为一家工厂, 我们可以生产出越来越好的电池, 但供电站和基础建设成本很高.我觉得您也同意政府需要支持基础建设? Carlo Carraro: 从管理层面也一样.比如,薄膜太阳能电池板应该在新建的房屋上被 统一安装.当然,随着市场规模扩大,根据规模效应,这种措施会帮助企业发展,生产也会 更高效.如果电动汽车基础建设需要使用公共投资而不是私人购买,这也能帮助新技术的发 展.这些投资也指向私人和公家的伙伴关系,这也许将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记者 :现在我们来谈谈 钱 .我知道除了激励机制或者政府的支持,一些人仍然需 要为基础建设买单.你曾说道
2050 年,基础建设会需要超过
200 亿到
250 亿美金. 所以谁来为此买单?考虑到环境变化的成本, 政府或是私人公司真的愿意为此掏钱吗? Carlo Carraro: 附加成本并不多.对于公共部门,投资已经有很多了,并且无论如何 都会有人投资,因为能源的需求正在增长.当然,世界人口也在增长,所以更多家庭需要消 耗能源,我们需要生产更多的能源.为此我们需要进行新的投资,比如新的发电厂和能源生 产站点.关键是对这些投资进行重新引导,使它们从传统能源转向新的环境友好型能源,附 加成本就没有那么高了.对于可再生能源,目前开销更大并且我们需要投资的部分是和传统 能源不同的,并且我认为政府的角色需要涵盖这种区别.不是整体的能源上的开销,单针对 这种区别.而且这种区别会随着市场的扩大而越来越小.
004 记者:所以你认为公共部门或者政府需要为这种区别买单? Carlo Carraro: 对.并且可再生能源的市场结构和传统能源非常不同.例如,石油、 天然气甚至部分煤都是由几家公司或是几个州控制的.但是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会更大众. 记者:你曾说过,目前我们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指标在 440ppm,目标是 450ppm. 你觉得这个目标现实吗 ? Carlo Carraro: 正如我之前的观点,合理的目标是 450ppm 左右.如今,我们是 440ppm,会超过
450 甚至超过 500,没有办法解决.排放量每年增长 3ppm,所以在未来的 三年中我们会达到 450ppm,十年里会达到 480ppm,所以确实不可能保持在 450ppm.然而 有可能再下降,为了使碳排量下降,我们需要从大气中移走二氧化碳.但是如何移走呢?这 又是技术创新和改进这方面需要做的事.但是我们还没到这个程度.研究和想法有许多,有 人说可以通过薄膜来吸收二氧化碳,或者用生物微粒.有几项技术在发展,但没有可以进行 工业化生产的技术. 记者 :在您过去的报告是这次的演讲中,您都提到气候变化和可再生能源既是国际议 题,也是国内议题.您也提到发展中国家更需要能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但这些国家 不可能拥有这样的资金.那么,通过怎样的方式能激励物力投入从发达国家转至到发 展中国家?您觉得,为了培养这样的转变或物力投入,除了激励措施还有别的途径吗? Carlo Carraro: 如果你有长期愿景,激励措施是目光长远的.如果的视角是短期的, 那当然激励措施不是好主意.因为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接下来
5 到10 年甚至
30、
40、50 年都 不会显示出效应的问题,所以你确实需要长远的视角和观点.这些问题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问 题也不是发达国家的问题.首先,世界更加连通.第二,生产因素尤其是劳动力是流动的. 所以如果有些国家很难生存,在这些国家生活存在问题,那么人们只要搬走就好了.移动
5 亿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