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南门路口 | 2012-12-09 |
62580715 E-mail押dliu@stimes.
cn
2013 年10 月18 日,梁漱溟诞辰
120 周年. 借此时机, 多部梁漱溟作品再版, 而围绕梁漱溟 其人、 其事、 其思想的纪念研讨活动也相继在全 国各地举办. 出席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场纪念活动时, 梁 漱溟的长子、
89 岁高龄的梁培宽慨叹, 他父亲就 像一个 出土文物 . 学者、 思想家、 哲学家、 社会活动家、 政治家 ……梁漱溟被外界冠以诸多称号,经年累月, 却 不断有人这样发问: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梁漱溟?
10 月20 日, 这个世界会好吗?―― ―纪念最 后的儒家梁漱溟诞辰
120 周年 研讨会在北京举 办, 美国著名汉学家艾恺、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许章润、 梁漱溟嫡孙梁钦宁同台对谈, 以各自不 同的视角解读梁漱溟. 我一生都是拼命干的 上世纪
70 年代,在哈佛大学师从美国历史 学家费正清攻读博士学位的艾恺开始研究梁漱 溟, 其博士论文 《最后的儒家: 梁漱溟与中国现代 化的两难》 于1979 年在美国出版, 成为海内外第 一本系统研究梁漱溟的著作. 艾恺也由此被誉为 梁漱溟研究第一人 . 研讨会上, 首先发言的艾恺站起身, 在讲台 前来回踱步. 他用流利的汉语表示: 作为历史学 家, 我想稍微修正一下自己原来对梁漱溟先生的 '
鉴定'
. 几十年来,艾恺在向人们介绍梁漱溟时, 习 惯为他冠以 哲学家 的头衔. 不过现在, 我认为 更应该强调其 '
活动家'
的一面. 艾恺说, 梁漱溟 有点像印度历史上的甘地. 艾恺给出了自己作此更改的缘由.1980 年夏, 已经研究了近十年梁漱溟的艾恺, 第一次在 北京见到了已是
87 岁高龄的梁漱溟. 艾恺回忆, 头一次访问, 梁漱溟就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 常常对人表示, 我不是一个学者, 我承认自己是 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且是本着自己思想去实行、 实践的人. 正是这番话, 让艾恺开始重新认识眼前这个 复杂的研究对象. 此后两人的接触中,梁漱溟曾多次跟艾恺 说, 自己没有资格当一个学者, 他只承认自己是 一个有思想的人, 他唯一的嗜好只是思考问题.
1987 年11 月,在中国文化书院举办的一场 梁漱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 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 露面的梁漱溟曾拍着桌子大声说: 我不单纯是 一个思想家, 我是一个实践者, 我是一个要拼命 干的人, 我一生都是拼命干的. 梁漱溟投身社会活动, 以他积极践行乡村建 设为标志.1931 年, 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 建设实验研究院, 很快成为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 思想领袖.此后七年间, 他先后在邹平成立乡村 服务人员训练部、 农场、 医院、 图书馆、 社会调查 部和师范学校, 还曾组建农民合作社促进农业生 产. 然而, 梁漱溟在邹平的 乡建实验 , 最终随着 抗战的爆发而偃旗息鼓. 梁漱溟到农村去搞乡村建设运动,实际上 是建设新中国的最初实践. 许章润说, 直至今 天,经过疾风暴雨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 中 国乡村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还需要回到乡村, 回到中国文化的根. 我全无悲观 这个世界会好吗?
1918 年, 梁漱溟的父亲 梁济在投湖自尽前曾如此问道.而这一问, 多年 后也成了 梁漱溟之问 .终其一生, 梁漱溟都在 为两个问题寻找答案: 人为什么活着?中国向何 处去? 今天, 但凡梁漱溟所思考的问题、 所为之焦 虑而奔走的问题, 依然没有解决. 在许章润看 来, 自1840 年以来, 中国核心的历史主流意志和 主流问题所围绕的根本之处, 不外乎中国问题和 人生问题. 对于中国问题的解决, 许章润认为, 重温梁 漱溟的精神遗产 依然是一座绕不过去的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