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2-12-16 |
卿何似我故功曹邪? '
范诃之曰: '
君 困厄瞀乱邪! '
在古代诗词中, 这个词也经 常被使用, 如唐代王维 《宋进马哀词》 诗中就 写到: 忽思瘗兮城南, 心瞀乱兮重昏. 一直 到清代, 蒲松龄 《聊斋志异 ・ 乐仲》 中也能见 到这个词: 瞀乱中觉有人抚摩之, 目微启, 则母也. 瞀乱 是如何演变为口语的 木乱 或 没乱 呢? 瞀 字的韵母 ao 是一个开口大 的圆唇响元音, 它的发音口型介于 a 与 u 之间, 即是一个音段, 也是一个音素. 在方言 的流变中, 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变化. 在 没 乱 这个口语流行的金、 元、 明三代, 正是中 国北方人口流动最频繁的时代, 也是方言 口语变化趋同的时代, 文言中的 瞀乱 就在 这个时代演变为口语里的 没乱 . 而到了清 代, 当人口流动逐渐稳定, 这个口语化的读 音就沉淀到了各地的方言中. 不只是济南话的读音里有 瞀乱 , 陕西 关中人用以表示情绪烦乱、 心情难受又没 有办法时也用 瞀乱 , 读音和语境是相近 的. 唯一不同的是, 济南话里 瞀 字念作 mu , 读轻声, 而陕西人把 瞀 字读作 mú . 不难看出, 济南话中的 mu 更接近 于读 mò 的 没乱 . 如今, 瞀乱 这个词在书面上已经很少 见到, 却在只会写 木乱 白字的济南人的舌 唇间, 展示了顽强的活力. 这么说来, 济南话 还是很古雅的. 与王公贵族、 商贾大户不同, 平民 子弟玩虫则有另外的意趣. 我上小学的时候, 还是 文革 后 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 我们学校聘用 过一位韩姓大爷做传达, 那时候他大 概也有60多岁了, 算来应该是清末民 初生人. 文革 时期, 社会混乱, 没人 尊老爱幼, 老师都斗过, 何况他呢, 学 生们都管他叫 韩老头子 . 我挺喜欢和韩大爷聊天, 因为他 小时候玩过蛐蛐, 有的聊. 我们那所小 学校是座大庙改的, 据说是孔庙. 从建 筑格局看, 是典型的庙宇形制, 坐北朝 南, 石拱门, 一边一个圆形的窗, 像是 两只大眼, 韩大爷的传达室就在东边 的这正是大眼睛所在的屋, 放了学, 有 时候不走, 就去他屋里和他聊天. 我对 民国时期人们玩蛐蛐的情况有些微了 解, 最初就得自他的讲述. 老济南有两重城墙, 内城城墙现 在仍保留着东南一角, 就是解放阁. 当 时的城墙依然沿袭着古老的建制, 外 有砖石护卫, 很坚固, 墙外有护城河, 今日仍在. 济南号称发多大的水, 城里 都不会被淹, 和有这条护城河有关, 水 虽大, 但都绕城走了, 进不了城. 济南 的外城城墙称为 圩子墙 , 当初是为 防捻军而建, 虽是版筑土墙, 但是捻军 就没打下济南城来. 南圩子墙就是现 在文化西路一线, 从那儿出去不远, 正 直向南就是千佛山了, 算是郊外. 他那时候逮蛐蛐主要是在南圩 子, 成年人才有去长清逮蛐蛐的, 小孩 子跑远了家里不放心, 就是去南圩子, 大人们也不允许晚上去, 怕遇上狼, 让 狼叼了去. 韩大爷说狼的事, 好多同学都不 信, 都说 别听韩老头子胡说 , 不过我 还真信. 我听我父母说过, 他们刚进城 的时候, 机关设在解放桥外贸易楼附 近, 今天说起来就是中心医院西邻. 那 时候各单位都要自己想办法解决饮食 问题, 反正外面有的是空地, 所以就养 了一圈羊, 有一回半夜里来了狼, 负责 警卫的叔叔开了枪, 狼临死的时候, 忽 然扑上来就咬, 一口把刺刀咬弯了. 文革 的时候, 家长们都下放到了 五七干 校 , 有两位叔叔在单位算年轻的, 负责 管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