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 2012-12-23 |
2453 电邮:feature@wenweipo.
com本版逢周
二、三刊出 责任编辑:伍丽微 喜好音乐也算过失吗?答案是肯定的.在 我国古代,「好音」的 确被列为一大过失.不过,这里说的「好音」 是特指,既不同於时下 流行的选秀节目「好声 音」,也不同於普罗大 众的休闲娱乐.从字面 上说,这里的「好」, 不是一般的爱好,而是 沉迷其中;
这里的「音」,不是一般的乐 音,而是靡靡之音、亡国之音.这里的「过」,也不是一般的 「过」,而是韩非子批 判的「十过」之一「误国之过」.综合起来看,古人所说的「好音 之过」,是上升到理性 高度的政治概念. 在我国古代,乐与礼 同等重要,居於非常神 圣的地位,故《春秋》、《左传》中有「乐舞」,《礼记》中有「乐记」、《史记》 中有「乐书」,在孔子 的教学大纲「六艺」中,乐排在礼之后居於 第二位.礼乐治国的思 想也影响中国几千年. 先秦音乐理论专著《乐记》认为,音乐与政治 是相通的.治世产生的 音乐安乐,是因为政治和谐;
乱世产生的音乐怨怒, 是因为政治乖戾;
国家濒亡产生的音乐忧伤,是因为 百姓艰难.但是,上述观点还只是说,有甚麽样的世 道就会产生甚麽情调的音乐,并没有论及沉迷於音乐 歌舞的过错和危害.那麽「好音之过」又从何说起 呢?从古籍记载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有两件, 一件发生在宫廷,称作「平公好音」,一件发生在民 间,称作 「桑间濮上」. 晋平公酷好饮宴声色,尤其喜欢流行新曲.那一 年,晋平公说楚灵王盖了一座「天下第一台」的章 华宫,颇为不忿,为显示诸侯国盟主威风,他决定建 造一座更加豪华的工程,以压过楚国风头.这座名叫 祁宫的精美楼台落成之后,各国诸侯纷纷来贺.在 庆典宴席上,卫灵公对晋平公说,途中得一新曲,愿 让乐师演奏助兴,晋平公求之不得.於是,师涓奉召 登台,将他夜宿濮水之滨到的乐曲演奏起来.琴声 婉转哀怨,如泣如诉,晋平公得入了迷.曲未终, 师旷赶忙制止说,这是亡国之音,不可再下去了, 先到这首曲子的人,其国家之国力必定会被削弱. 德薄之人就更不得,过之后必伤自身.平公问, 你这话从何说起啊?师旷答,当年,师延被迫为纣王 写过靡靡之音,商纣王沉迷其中,不理朝政,结果为 周武王所灭,师延投濮水自尽,这首曲子一定是在濮 水边来的.卫灵公和师涓对师旷的判断非常惊, 晋平公却不以为然,说我平生所好的就是音乐,还是 让师涓奏完吧.结果呢,晋国大旱三年,颗粒无收, 平公也因此病倒了.「好音」之过如此严重,在今天 看来,不排除附会与巧合.就连《东周列国志》的作 者都认为,这事说得有些玄,有些过分夸张了. 所谓「桑间濮上」,是说卫国的濮水之畔,土地平 阔,气候温润,桑树遍野,很适合男女幽会,相邀唱 和.与之相提并论的郑国溱洧之滨,是郑声的发源 地,也是古代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代表性场所.这两 个掌故并非野史传闻,正规的典籍和志书均有记载, 统称为「郑卫之音」.在正统思想文化占主导地位的 社会形态中,郑声卫乐迥异於经典雅乐,被统治集 团、贵族宗室视之为靡靡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 音,若沉迷期间,纵情声色,於百姓而言,有伤风 化,涣散民心;
於君臣而言,荒废政事,误国伤身. 那时虽然没有「扫黄打非」这一说,但舆论批评也很 厉害.儒家、法家都不赞赏「郑卫之音」.孔子「恶 郑声之乱雅乐」,竭诚反对「以邪夺正」.韩非子将 「好音」列为君主常犯的十种过失之一,结论是「不 务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意思是说,不致 力於治理国家而沉溺於音乐不止,是使自己走上末路 的事情. 所谓的「郑卫之音」,大约类似於如今晋陕地区所 说的「酸曲」,也有点像今天的流行歌曲,较之经典 雅乐,其格调不是那麽「正经」,其情趣不是那麽 「健康」,其旋律或是凄婉,或是哀怨,或是缠绵, 甚或俚俗直露,轻薄浮艳,总之不登大雅之堂.那麽 流行音乐,哼 哼情歌小调,后果 真有这麽严重吗? 有人说有,有人说 无,至今仍有争议.记得改革开放 初期,由於文革中 大唱革命歌曲的惯 性使然,人们刚开 始到流行歌曲时 还有些惶惑,电影 插曲里首次出现「气声」唱法还被 质疑和批评.那时,「靡靡之音」与「美国之 音」一样,都被看 成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如今,音乐这件事,可以说 随心所欲、百无禁忌.不论是在通都大邑,还是在乡 城小镇,每到晚间都能到KTV里传出的歌声.不 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用随身或手机音乐的人 比比皆是,走到哪里到哪里,想甚麽就甚麽. 你爱你的古典或怀旧老歌,我好我的现代或流行新 曲.而且,爱情歌曲满天飞,十首歌曲有八首与爱情 相关.卿卿我我地唱了这麽多年,似乎也没甚麽大不 了的事.但就对人的意志和情操的潜移默化而言,沉 湎其中,痴迷过甚,恐怕也不是甚麽好事.伴随「好音」而来的追星,其疯狂程度已盖过「好音」本身, 比夸父追日还要执着,成为新时代的一大社会问题. 圣人云:「移风易俗,莫过於乐.」这一论断的要 义,包含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化功能.就是说,音乐 歌舞既可以激发正能量,陶冶健康情怀,也可以传递 负能量,诱发低级趣味.问题的关键是,「雅乐」与 「溺音」如何鉴别,「好音」与「爱乐」如何界定. 李敖对内地青少年哈美哈日哈韩之风以及沉迷港台音 乐的现象颇有微词,并有话说:唐朝在唐太宗时代, 响彻天下的是雄壮的「秦王破阵乐」,此时的大唐积 极进取,国威远播,万国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