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2012-12-30
姻王辉 一直以来, 康熙雄对国家和社会都怀有一颗 感恩之心, 用他的话说就是―― ― 我的学费、 书本 费甚至生活费, 都由国家支付, 那相应的, 我的所 学就必须能够对国家社会产生价值 .

他也的确做到了. 坚韧之心: 从 风雨 里成长

2001 年4月,康熙雄由东京大学医学科学 研究所回国;

6 月,任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并着手组建实验诊断中心.

2003 年, 正当实验诊断中心初出茅庐之际, 一场 暴风雨毫无预兆地来了. SARS, 即使时隔九年后再次提起, 依然令人 心有余悸, 何况当时. 康熙雄, 我国最早的实验诊断学博士和学科 带头人之一;

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 设备资源 优良的现代化新型实验室.短兵相接, 优秀便意 味着对生命多一分保障.临危不乱, 他们连夜对 北京市卫生局送来的

1200 多个血样进行检测并 作出评价,检测结果第二天便送达了国务院, 温 家宝总理很快予以批复: 抓紧研试,提高准确率,争取早日临床运 用. 这个批复,如今还在诊断中心的橱窗里, 成 为他们前进的压力和动力. 他们在 SARS 面前的成熟表现不仅获得了 北京市嘉奖, 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2005 年, 实 验诊断中心被认定为北京市传染病网络实验室, 配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全市传染 病突发事件的检测工作.在北京市卫生局的大 力支持下, 康熙雄开展了新一轮的建设, 以天坛 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为基地,搭建起包括多种先 进仪器设备的共享性的临床蛋白质组学检测平 台、 基因检测平台、 细胞培养平台, 为开展临床 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具备了应对严 重生物性灾害的应急能力.

2006 年, 又成为北京 第一家、 全国第三家通过 ISO15189 质量体系认 可的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测项目被

117 个国家 和组织认可.此时, 他的实验诊断中心俨然成为 公认的检验排头兵. 北京奥运期间, 实验诊断中心不到两个月就 完成了

3000 多个血样的血常规、 尿常规、 快速血 糖、 快速乙肝五项、 快速 HIV 抗体、 梅毒抗体、 丙肝抗体等多项检测, 其中包括对疟疾、 艾滋病 等的检测, 被国际奥组委健康部门评价为 历史 以来最完整完善而齐全的现代化临床实验室 .

2009 年, 甲型 H1N1 流感突然来袭, 实验诊 断中心承担了大量的咽拭子采集工作,开展了

24 小时全方位的筛查,同时承担大量的病毒核 酸检测任务. 经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量 抽查, 检测结果全部正确. 全北京市

36 家监测实 验室中, 仅有

7 个能达到这个标准. 仁悯之心: 在 个性 中预防 奥运幕后功臣 、 诊断实验学的领航者 、 被首医所属

15 家教学医院检验科和实验中心推 举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 在接踵而来的荣誉面前, 康熙雄一直保持着清醒 的头脑.他深知, 能够在一场场短兵战中成功不 仅靠设备先进,还要凭借科研理念的与时俱进, 能够急社会之所需.因此, 他不满足于做最好的 疫情救火队 , 更希望能做到防微杜渐, 将疫情 扼杀在摇篮之中. 为文者, 忌讳千人一面;

行医者, 忌讳千人一 方. 既如此, 便要个性. 早在 SARS 暴发之前的

2002 年,康熙雄就 提出 个体化诊断系统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的研 究方向.他认为, 每一个个体从精子与卵子的结 合时刻开始就是独特而唯一的,基因上几乎没 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 由于个体独特性的存在, 针对个体生理、病理特点的医疗及保健方式成 为医学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在康熙雄 的理论体系中,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明确个体在 生理、 病理上的特点, 从而达到有的放矢地在个 体疾病的预防、 诊断、 治疗及预后估计方面进行 指导的医疗就是个体化医疗.为达到这一目的 而进行的各种检测的方法、手段及评价体系则 为个体化诊断.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康熙雄 还提出分子分型是目前疾病分型很好的切入点, 疾病分型诊断是个体化治疗的主要依据. 没有一位医生乐见患者的痛苦, 康熙雄自然 也希望 拒敌于城门之外 .这是对十七大 医疗 卫生事业从治病为主前移到预防为主 战略的响 应, 也是一位医者的仁心和良知.随着时代的发 展,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已经从 不生病 上升到 告别亚健康 .此时, 通过对基因检测结果和家 族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后, 对易发病人群进行 个性化提示, 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之前的铺垫, 十二五 期间, 他的实验诊断中心也将逐步向个 性化评价和个性化诊断转化. 作为医务工作者, 要积极开发医疗资源, 合 理运用临床诊断来减少患者费用, 以预防和早期 诊断为主的方式开始新的检验项目, 来解决早期 诊断的问题. 康熙雄说. 院士林 又添新苗 姻本报记者 陆琦 中国非常适合发展地热能,因为中国有 地热资源, 有技术, 有人力. 作为国际地热协 会主席, 美国工程院院士、 斯坦福大学教授罗 兰・霍恩近年来十分关注中国的地热资源开 发. 和霍恩一样, 我国的地热界专家也都非常 看好地热能的未来.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