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芳甲窍交 2013-01-05

另外一种是对于无力感的反抗, 找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比如自嘲、 创作. 济南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洪涛这样解释. 网友们总有层出不穷的创意和无限的智慧,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凌晨华说, 段子吐 槽作为社会文化现象, 反映的是当代人对于生态、 社会、 人际关系的一种思考, 表达对现状的不满, 对 更好的东西的追求, 而对于雾霾天来说, 就是希望蓝天白云. 济南市心园心理咨询工作室主任孙静认为, 这种自嘲式创作, 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举动, 人们可以 通过此举找乐子, 释放情绪. 但是这里也隐藏着暗性排斥, 说明大众是在意这件事的, 同时也是不满 的. 孙静说. 因此, 这些段子也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心理: 依恋与逃离并存. 人们即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着爱 意和依恋, 同时在极端天气下, 又想着逃离, 其实这两者并不是冲突的, 更多的是在于一种恨铁不成钢 的无奈之感. 孙静说. 精神的霾 山东大学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黄万华 认为, 网友的段子是创作的源泉, 是文学的素 材. 不过, 它们离文学作品还相距甚远, 要加上 作家的个人体验才能创作出文学作品. 不过, 与雾霾相关的文艺作品创作, 在近些 年已经开始有所尝试. 以雾霾为题材的环保小 说 《霾来了》 今年出版, 作者是河北省廊坊市环 保局副局长. 这部小说以人们与雾霾的斗争为 主题, 被看做是环保宣传的生动教材. 在西方发达国家, 工业化带来的雾霾比中 国早了一个世纪. 雾霾下的特殊情景, 激发了艺 术家和文学家的创作. 20世纪初, 法国印象派画 家莫奈在伦敦居住时, 有感于那里的浓雾, 创作 了以当时英国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皇宫为主 题的一批作品.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受到雾霾 困扰的美国城市洛杉矶, 它的雾霾也激发了很 多艺术家的灵感. 同样的创作取材也在中国文艺界开始显 现.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的舞蹈 《霾》 , 就是这样一 部典型作品. 在舞台上, 到处都是高墙的城池, 犹如到处弥漫的硝烟, 太阳的白光刺痛了双 眼 , 男女舞者以大幅度的肢体动作, 跳起, 跌落, 在雾霭中, 和着激昂的音乐, 挣扎跳动, 力图 拨开迷雾, 奔向光明. 在剧中, 霾 是一个意象, 用来展现现代社 会中的多重危机. 不止是自然环境的, 还有社会 环境的. 有对于个人生存命运的忧虑, 和对工业 文明的反思和批判. 而在2013年导演曹斐拍摄的38分钟电影里, 更是通过变形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了这一感受. 在这部叫 《霾与雾》 的片子里, 北京被塑造成一 个超现实的 魔都 , 某个地方开始出现僵尸, 它 们与人类共同生活, 难以分辨. 这些荒诞超现实 的情节和场景, 都发生在霾的主题下. 行动迟缓, 动作僵硬, 没有生机和活力, 不 会思考的僵尸们, 象征着生活乏味和无力抗争 的都市人. 他们的这种精神困境, 又与雾霾天气 下迟钝懒散的都市人群心态如此相似. 超现实 的霾、 现实的霾、 心理的霾, 在雾霾下的城市, 逐 渐融为一体. 凌晨光说, 以雾霾为题材的作品, 更多的是 以自然雾霾为切入点, 更侧重于精神世界的雾 霾, 这包括商品时代中西文化冲突, 个人自我定 位的选择等现代人类面临的问题. 精神雾霾与 自然雾霾一样, 都是个人不能左右的, 让人充满 无力感. 正因如此, 以自然雾霾为题材的作品, 才可以使人们得到感情上的呼应和共鸣. 秋天开始, 雾霾季也拉开了序幕. 尤其是以北京为主的华北城市, 雾霾愈演愈烈. 在雾霾天气里, 大众创作的段子层出不穷, 而以雾霾为题材的文艺作品, 也开始进入大众 视线. 不管是对现代社会和环境污染的反思, 还是对人类精神困境的关注, 这些看似玩笑的作 品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现实文化意义. 或许在雾霾得以彻底治理的多年后, 再回头看这个时代, 人们才能看到一个更清晰的轮廓.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