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向日葵8AS | 2013-01-05 |
6 人类的教育不可能开放式,更大可能基于血缘纽带.芬兰人 类学家爱德华?韦斯特马克在他的著作《人类婚姻史》中设想了婚 姻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或几个女人)生 活在一起是一种习性,他们彼此发生性交关系,共同养育子女,男 子是家庭的保护者和抚养者,女子则是他的助手和子女的养育人. 这种习性首先由习俗所认可,继而得到法律的承认,并终于形成为 一种社会制度 . 不难看出,婚姻的形成,本身是团结协作的结果,与其说最 初基于情感,不如说是出于战胜自然威胁的需要,同时也是生殖向 生育转变的重要标志.当然,这个转变过程可能极为漫长,漫长得 我们不能以年度作为甄别研究的时间单位. 生育伦理,农耕时代的功利魔咒 伦理,表面是一种习惯,实际往往是经过历史淘洗,至少在 某一阶段被证实为有效的习惯. 今天,一些文化水平看起来很低的老人往往张口都可以道 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2300多年前,孟子作《孟子?离娄 上》时,肯定没能想到,自己的这句话竟然被误用两千多年,在中 华民族生育伦理上产生了难以想象的魔力.当然,还有多子多福、 传宗接代、男尊女卑、养儿防老…… 无论是钱穆还是全汉N,在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经济发展 规律梳理后发现,中国历史本质上是一部田地改革史,归根结蒂是 一部人口史. 从战国末到明初的1600余年,中国人口大致以6000 万为最高限上下波动、大起大落.所谓大落,除了灾荒,再就是战 乱,每次改朝换代后,社会趋于和平,于是人口开始增长 .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似乎总有许多独具个性的特征,但放到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 人口论 中,一切显得顺理成章.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1798)中指出: 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 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
7 和疾病;
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 . 古代人口变化的最大外因是饥荒和瘟疫,内因则有两个,一 个是国家层面的. 在古代,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国力昌盛的标 志,因此人口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如何实现人口增量为原则 .另一 个则是家庭层面的.在依靠强大体力的农耕时代,劳动力是一个家 庭的收入保障.当体力长时间成为一个家庭的重要考量因素时,必 然对人们的生育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这些生育伦理的 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