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人间点评 2013-02-13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熙熙攘攘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消磨了. (3) 此外, 比如, 政府是否在全社会营造出了一个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与文化;

比如,司法机关的运行水准是否能够对社会信任机制 带来正面的效应;

比如,文化工作者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是否在全社会营造了关爱、互信、友善的氛 围与环境等. 当然, 微时代 的到来,也加剧了人们习惯于用怀疑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熟悉的人或者事, 比如,经常收到的 中奖 短信、网络谣言的传播,让人们不得不在接到陌生电话时保持警惕,在 遇到他人求助时,生怕遭遇 陷阱 …… 微时代 给了我们一个迅捷接收与传播信息的渠道,却 也将我们拉入了一个 陌生人 的社会. 如何重拾信任的信心?如何重建信任的机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必须将着力 点放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上面,让社会成员把对他人的信任建立在对于社会制度、机制和规范的信任 基础之上, 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来推进社会信任机制的建设. 同时, 在社会中建立长效的惩罚机制,明确传达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当然,通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第3页共10 页 过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信任、建构信任的环境也十分重要. 信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有了对他人的信任,生活才变得温暖、积极而富 有希望,反之,我们会终日生活在恐惧与担心之中,从而让自己与社会前进的脚步变得顾虑重重.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 3.2016 年11 月底发生的 罗尔事件 酿成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信任危机.从为患白血病的小朋友 转发、打赏,到质疑其父罗尔有能力自救此事为营销行为,一天之内,公众情绪坐了次过山车.12 月1日,事情有了个初步的结果.经几方商议:微信平台将在

3 天内,将总计 2626919.78 元的微信 用户赠予款原路退回至用户零钱包. 这不是爱心的第一次折翼.2015 年8月,南京一个家庭有房有车,患儿获

600 万捐款但后续善 款没有妥善处理,其父遭网友联名报案诈捐. 罗尔事件 虽暂告段落,相同的剧情却或许还会上演, 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是那道关于慈善的新考题:完全陌生人化的网络空间,如何安放好公众的爱心? 需要肯定的是,网络自媒体平台上的慈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众的 公共精神 .传统 意义上,慈善救助往往被认为是 政府与企业家的事 ,今天,新媒体的低成本让很多普通人迈开脚 步,去践行公共精神,去兑现 一元钱也是爱 .说到底,被 你给我站住 的标题打动、为孩子天 真无邪的笑脸流泪,并不是丢人的事儿. 然而,在自媒体平台极大地降低了求助成本之时,信息的筛选、甄别成本却也相应提高.现实中, 网上求助的不实信息,确实也不在少数.更何况,还有一些企业、机构和个人,以博取眼泪的方式来 进行推广、宣传,被人直斥为 带血的营销 . 在这样的情况下,正需要让制度更好地为慈善护航.今年

9 月1日,中国首部慈善法开始施行. 然而,法律总是有滞后性,飞速发展的技术、快速变化的社会,总会出现法律调整不到的盲区.恰如 慈善法专家指出的,帮助罗尔营销的某公司可能因为 非法募捐 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但罗尔通过个 人公号 卖文 打赏属于个人求助而非募捐,不受慈善法的调整.那么,个人求助和慈善募捐,应该 如何界定?通过网络求助的行为, 应该如何规范?公募主体、 公募行为, 又应该如何与信息社会对接? 试想,若是求助信息发出之时,不仅包括疾病的严重、支出的庞大,而且也说明求助者确实无力 负担,或许比单纯的煽情,更让人能作出合理的判断.而个人求助之后,所筹集到的资金如何使用、 信息如何公开,同样可以有具体的规定.问题出现之处,也正是可以改进之处.民政部门若能及时介 入,把罗尔事件做成经典案例,无疑是对公众爱心、民间慈善 可持续发展 的保护.而社交平台的 募捐规范、信息审核,同样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建章立制、调整改善工作. 爱心是容不得亵渎的.不管是不实的信息,还是有意的隐瞒,都可能让公众的爱心受挫.这损害 的不仅仅是面对他人的苦难慷慨解囊者,更是那些未来可能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从这个角度上说,法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中公教育学员专用资料 报名专线:400-6300-999 第4页共10 页 治的规范和调整,并非人为增加门槛,而是对于爱心最好的呵护.也许,唯有如此,公众的爱心才不 会在一次次的 狼来了 中被消磨. 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